“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11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过的话。老人家一生讲过许多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历久弥新的至理名言。此话鞭辟入里,细思极是。
一个国家要富裕强大,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不仅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有旺盛的斗志、蓬勃的朝气,如此,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自然同样如此,大河东流,时光如梭,生命短短几十年,在浩瀚无垠的历史时空里白驹过隙、沧海一粟耳!面对易逝韶华、荏苒时光,怎样才能让生活充实有味道,这就需要有点精神——精神是人生的支柱,是生命的底色!
钱云飞,就是我认识的朋友中一个有点精神的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钱云飞,这是个陌生的名字,三个普通汉字的组合而已。所以,这里,不妨先作以简介。
一些资料上是这样注释的:钱云飞,1940年初生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河南日报》《中国散文天地》等媒体发表各种文稿数十万字。
《新中国诗词三百家》《中国诗书画人物年鉴》《河南作家辞典》等刊物分别收录有钱云飞创作情况。
当然,云飞头顶上的这些光环并不算耀眼,但对云飞知根知底的朋友却有一个共识:这位几十年如一日,以匍匐前行姿态笔耕于文化园地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其每一步路、每一分成就,都浸透了苦拼的汗水,凝结着奋进的心血!说他的散见于各个媒体近百万言的作品,同许多同行人相比,付出更多、成本更高,甚或以“字字看来皆是血”而喻之,也许并非溢美虚饰之辞。
我与云飞相识、相知数十年,以为在他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精神光点。
首先,云飞先生是个有奋斗精神的人。钱云飞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家境窘迫,生活拮据,在即将步入初中门槛时就辍学回乡务农。如果像很多同龄人一样屈服于命运和甘心于常规生活,那么,后来的豫南山乡将会增加一个踏实能干的种地能手,定然少了一个执拗虔诚的缪斯追随者!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以愚见之,此言用在云飞身上最贴切不过,这位在文学创作路上踽踽而行的农民作者,正是以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去浸润和织就年少时的文学梦的。无缘在中规中矩的学校教室读书,百态万姿的大千世界成了他追求知识的大课堂。其实,钱云飞获取文化知识的路径虽非华山一条道,但也几近难于上青天,加之钱云飞的家乡位于山高路远的大别山深处,现实意义上的化外之地,有时,即使为着能读到一张报纸,也需要翻过一架来回一个时辰的山岭,跑到村小学校长那里去“借光”。时值20世纪50年代前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云飞在一亲友家里得到了一本《唐宋诗歌选编》,精美的诗句,曼妙的意境,让一个高小文化生如获至宝、脑洞大开,进而如饮似渴,如痴如醉——因了这一本小册子,钱云飞打柴放牧的日子里,回放的是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仰天长啸;“糙米稀饭树蔸子火”的生活中,春风润物般地植入了杜子美“读书破万卷”“诗成泣鬼神”的艺术追求,而山光水色的辉映、如豆灯影的摇曳,释放的是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三两年光景,一本200来页码的繁体字竖排本诗卷,硬是被钱云飞吟诵得滚瓜烂熟,进而内化于心。“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博大精深的唐宋诗词文化熏陶,让一个初谙世事的山村少年,一步一步攀上了巨人的肩膀,从而登高目遥、临深意远!钱云飞幼小的心弦已被先人们神奇的智慧轻轻拨动——他不仅读诗背词,而且开始写诗作文了。18岁那年,他的一篇习作被《河南日报》采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神圣辉煌的文学宫殿开始向一个农民写手缓缓开启了高贵的大门。钱云飞先是被《河南日报》聘为通讯员,后来因颇有文采,小有成就而被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尽管后来因为无以言宣的阴差阳错,云飞又从体制内出来,成为无业写作人,但他不向既定命运低头,硬是在基本生活几乎难以为继的清苦岁月里,笔耕不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诗和远方跋涉……斗转星移,日月轮回。云卷云舒中,钱云飞写出了三四十万字的文艺作品,形成了5本专著,这是钱云飞心怀理想追求、奋斗不止精神的生动展示。
云飞身上另一种可贵的精神就是他的执着追求,坚定信念,从登在县报上的“小连长率兵抗旱”之处女作,到后来的5卷本作品集,云飞先生走过的创作之路是条充满艰辛的追求路,毫不动摇的信念路。无论是作为激情燃烧的毛老人家那个时代的业余新闻通讯员,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千万人拥挤独木桥、做着作家梦的文学高光期,抑或后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家道中落”、斯文扫地的文学被边缘化的时期,风云变幻,命途多舛,但一旦选定了自己人生的坐标,明确了前行的方向,云飞再没有彷徨迟疑,再没有回顾张望,更没有顿足忏悔把栏杆拍遍,而是不管多少风吹雨打,无论几度酷暑寒冬,他都矢志不移地负重前行,沟沟坎坎,山重水复,从春夏到秋冬,从少年到白头……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