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涛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
近年来,罗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通过采取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依托各村优势资源,结合村情实际,通过党建引领、龙头带动、土地流转、资金整合等方式,激活“沉睡”资产,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奏响了强村富民新乐章。
“搞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乡村贫困问题、实现农民共同致富的重要手段,是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重要途径。”罗山县委书记周哲如是说。
一组来自该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目前罗山县共有1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5个村(居)中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50个,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5个。截至2021年年底,27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188个村5万元以上,54个村10万元以上。
如今,在罗山县各乡镇不难发现,各种科学适宜的产业方兴未艾。
党建引领 开启壮大村集体“动力源”
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关键在于党建引领。罗山县谱写“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绚丽篇章时,深谙此理。
村子强不强,全看领头雁。近年来,罗山县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致富带富能力强作为选配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标准,通过在外出能人中引进一批、现任干部中调整一批、致富大户中推荐一批,共选拔300余名能人任村党支部书记。楠杆镇田堰村党支部书记孙大胜,便是其中一员。
临近新春,在罗山县田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门前,村民们正忙着将一箱箱农副产品装车,销往外地。一旁的农产品展销馆内,菜籽油、土鸡蛋、板栗等土特产琳琅满目。据介绍,2020年伊始,农户们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苦不堪言,为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问题,该村集体企业——罗山县田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注册了商标“田之堰”。
“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助力消费扶贫,农副产品销售额近1000万元,带动全村18户困难户增收,这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孙大胜介绍,如今的田堰村还有光伏电站、大型冷库等产业设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90万元。
时值寒冬,罗山县宇中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内一派热火朝天:几名工人在制作中空玻璃。今年50岁的王成福熟练操作着机器,上片、打框、粘框、合片、封胶、下片……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之前开实体店,店面倒闭了不说,还欠下一些钱。来这里上班踏实,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还能学技术。”王成福告诉记者,自己在玻璃厂里找到了自信,得益于六里村党支部书记尹乾基。
尹乾基早年在外地干装修,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整日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村里引进了这家小微企业,主要从事钢化玻璃二次加工生产。 公司以入驻六里村集体经济项目厂房的方式,有效带动了六里村集体经济发展。
“2021年产值达到1200万元,纳税30余万元,两年时间通过分红方式带动村集体增收14万元。”尹乾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的模式,投资800万元扩建厂房,增设一条玻璃加工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将达2000万元,增加带动务工50人以上。”
特色领航 驶出富村强民“加速度”
支持村集体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扶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鼓励村集体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展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罗山县突出发展优质特色优势产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助推农民致富。
火龙果成熟季,罗山县潘新镇徐寨村300亩的火龙果基地热闹起来。在潘新花田火龙果集体经济产业园里,工人们有的正从大棚内把果子运出,有的在分拣区打包、装箱、发货,争分夺秒。
产业园负责人李光喜介绍,2020年5月栽下火龙果苗,2021年基地首年挂果,亩产2000斤,三年丰产每亩可达5000斤以上。2019年以来,潘新镇成立了镇村集体企业——花田农业公司,采取“党建引领+飞地经济+集体联营+抱团发展”的方式,提供16个稳定就业岗位、6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通过餐饮、民宿、销售农副产品等,每年直接或间接增收3000元以上。
特色产业不仅让农户的口袋鼓起来,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更让村民的美好生活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东铺镇北马店村是另一个实例。
冬日暖阳下,绿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几名工人忙碌着将一箱箱草莓搬运上车,室内有10余名工人正将刚采摘的新鲜草莓装盒打包。据了解,在草莓产业链条中,北马店村以“农户+基地+市场”的模式,规模种植生态优质草莓,种、产、销高效运营,基地成为生产车间,让30余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与此同时,以股份合作模式,北马店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不低于10万元。
“公司还为村里的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莓农们统一育种、统一帮助销售。年底这段时间,许多农户为销售发愁,我们帮助他们把草莓大量销往湖南、贵州等地,让他们过个富裕幸福年。”北马店村村支书康超告诉记者,目前,该村种植草莓1200余亩,参与种植的农户有89户。“下一步,我们还将吴老塆村、北杨店村一同纳入股份合作,整合项目资金,做好草莓的深加工,做大做强这个特色产业。”
拓宽路子 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尤店乡方湾村,200亩油菜基地、冬桃基地、红辣椒基地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豪的一片区域。方湾村成立的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了“方湾花念”集体商标,成立了方湾花念农业有限公司、方湾花念休闲观光有限公司,运营油菜基地、荷虾基地、罗山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我们以方湾花念油栗、秋冬桃、菜籽油、稻虾米等‘花念六美’产品为依托,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动力。”市政协派驻方湾村第一书记胡海波告诉记者,冬桃基地投入40万元,年产值将超过20万元;油菜基地配套有生产道路3.69公里,灌溉大塘2口,水域面积12亩,配套120米机井两台,喷淋灌溉设施全面覆盖。据介绍,方湾村在陶洼组新建50亩的太空莲种植、加工、研究基地,配套道路、渠道、荷塘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小龙虾养殖等项目,带动农家乐和农特产品销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罗山,高效经济作物已逐渐取代传统农作物,成为群众主选的产业;新兴的农业产业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一排排钢架保温大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钓鱼台村于2018年争取县级财政资金20万元新建可容纳10头菜牛养殖场一座,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2019年再次争取县财政资金30万元扩大菜牛养殖场规模,至今又建成容纳500头牛位的标准养殖场。短短几年时间,牛场累计存栏量达到37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并带动本村3户农户发展菜牛养殖。
何家冲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研发,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全面带动老区群众脱贫,稳定致富,走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何家冲模式”,成为罗山县铸造“红色引擎”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的缩影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村。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郑堂村坚持“四个不摘”,村内丰源米业公司延续实施的到户增收项目,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使全村114户脱贫户年均增500元以上;依托第一书记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全村10户脱贫户年增收800元以上;依托仁元家庭农场、召霞家庭农场财政奖补项目带动脱贫户18户,年增收4000元。
高道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民”发展模式,通过与泗淮村入股发展罗山县兴淮公司,在素来有河无堤的两岸种下500余亩、37种10万余棵苗木,种植双低油菜千余亩,实现了田园变花园,油菜变油画的美好景观。
……
近年来,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罗山县强村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支部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这是我们能切身感觉到的,这也离不开新一届罗山县委构建‘一极四区新罗山’发展格局的决心和统筹。”罗山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鲁勖告诉记者,“今后,我们将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继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摸清底子,盘活资产,拓宽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把工作做真、做实,把集体经济做得更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勇立潮头敢为先,乘风破浪正当时。在新的起点上,罗山正迈着铿锵的步伐,以党建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以强劲的总攻态势,在“因村治宜、集约高效、集体受益、农民增收”的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