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通讯员 左 强
漫漫驻村路,风雨总兼程。他们暂时告别法院工作,走进田间地头,把帮扶百姓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顶烈日,冒酷暑,披风霜,走泥泞,义无反顾地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中,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如果说人民法庭是法院离群众最近的地方,那么法院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则是真正“住”在了群众心里面。
“住”村夫妻 苦乐相守
今年是罗山县法院干警蔡啓心来到朱堂乡白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第2个年头。56岁的他虽已两鬓斑白,但矫健的步伐、工作的激情已全然掩饰了他的年纪。
近年来,蔡啓心联合朱堂乡党委、白马村两委筹措资金、争取项目,累计硬化公路15公里;帮助五保户修建房屋7间;帮助村民改造危房21间;硬化庭院3060平方米;为村民改造旱厕43间;引领当地发展红豆杉种植30多亩……
蔡啓心还利用自身在法院工作的优势,积极为村民调解纠纷,用真情化解矛盾,用真诚温暖群众,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金奖、银奖,最难得的是群众的夸奖”,每次走访到村民家中,蔡啓心总是被热情的村民们堵在门口,请他留下来吃顿便饭,但他总是以工作忙为由匆忙离去。
脚下沾满泥土,心里装着群众,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人居环境整治,蔡啓心总是一马当先带领大家冲在一线。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365天都住在村里,很少有时间能回到罗山县城的家中。
他的妻子从周党卫生院退休后,在他的影响下也来到朱堂乡白马村,陪他一起走访、帮助村民。在他们看来,夫妻同驻村,有苦有乐,好在孩子已经长大在外工作,虽然有些愧对家庭,但是夫妻能在一起工作、帮助村民,也有着满满的幸福感。
病痛无情 法官有义
舍小家、顾大家、扎根一线、坚守岗位,回忆起担任昌湾村驻村工作队员时,罗山县法院干警谢复强仍不禁感慨万千。驻村工作有苦有甜,虽然他已不在昌湾村继续工作,可令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杨大娘一家。
时间回到2018年的一天上午,时任昌湾村驻村工作队员的谢复强正在村里巡查,发现一名衣衫褴褛、行为举止异常的男子在路边蹲坐着。村里人都说他一家人挺可怜的,其本人精神有些不正常,父亲很早去世,母亲身患残疾,除了低保与当地的一些补助外,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仅靠姐姐和邻居时不时地帮忙照顾。村民们的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谢复强的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走访和了解相关政策后,谢复强发现可以帮助该男子石某申请补助,但需要去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这可给他出了道难题。不仅石某不愿意配合,而且他姐姐一家人也对帮扶政策不甚了解,觉得程序非常烦琐,表示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带他去办理。为此,谢复强带领村里的工作人员连续上门十余次,向他们讲明帮扶政策、补助办理程序等详细情况,终于说服石某的姐姐参与其中。
在后续鉴定过程中,大家发现石某竟然连身份证都没有,无法去办理相关的证明。为此,谢复强一路跟随,亲自联系理发店帮其剪好头发,并到派出所帮助办理身份证。在驱车前往市第五人民医院为其做精神鉴定的路上,石某抵触情绪比较大。谢复强差点被抓伤,但他根本顾不上这些,而是和村干部一起安抚石某,直至到达检测中心完成治疗检测。
最终,石某鉴定结果为二级精神残疾,其不仅顺利领到相应的残疾补助金,而且还在医院接受了半年的免费康复治疗。目前石某已经基本能够生活自理,甚至还能做一些扫地等简单的家务活。在石某的问题顺利解决后,其家人也看到了谢复强等人努力所带来的成效,便主动寻求谢复强的帮助,为其腿脚残疾的母亲杨大娘也办理了相关的残疾证明。至此,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我们好多年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谢警官有办法,真正为当地村民办了一件实事!”当地一名村干部高兴地说。
党建引领 以身作则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谢复强来到朱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便一直致力于提升支部党建工作,为此,他结合法院机关的先进做法,积极帮助当地村两委完善阵地,规范党员管理制度、统一党建资料标准。
在此期间,他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在他的感召下,朱堂村今年又新增2名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选,为朱堂村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谢复强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在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他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党员干部们冲在第一线,及时推动环境整治的工作落实,将整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便是一面旗帜。在谢复强的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的带领下,朱堂村的党建工作有了显著的提升,连续多年获得朱堂乡“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 助力乡村振兴
一身休闲装扮,皮肤略显黝黑,朱堂乡马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卢明的举手投足,活脱脱已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样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9月份,罗山县法院干警卢明选择来到了对口帮扶村马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来到当地的第二个月,他便完成了92户脱贫户走访以及脱贫后评估工作。
“第一次入农户家门,不知道为什么,一开始群众不愿意多谈,可能是他们觉得我来自法院,还总拿个小本本,不太适应,有戒备心理。”卢明说,于是他尽量多说一些群众听得懂的话,问他们身边的问题,拉他们身边的家常事,让群众慢慢地接纳了他。他也借此机会认真排查情况,力争做到一户一策,真正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和幸福感、获得感。
在走访过程中,卢明不仅对脱贫后评估工作进行记录和整理,还积极地帮助村民解决家里实际困难。一次,他发现村民占某的父亲因腿脚残疾在家,占某也不了解相关政策,便主动查询相关信息,帮助其办理了相关补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把这些节点与工作衔接好,我觉得自己应该到这里来,帮助当地村民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争取为乡村振兴开个好局!”卢明说道。
在法院的工作中,他们践行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第一书记岗位上,他们守初心、担使命,认真履行助力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职责。使命光荣在肩,初心激荡于胸,他们用实干和担当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法院干警的初心和本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