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引领”决策部署,近年来,浉河区委、区政府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党建+”模式,聚合力、添动力、增活力、提效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主导产业、城市基层治理互促共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高质量、城市治理高水平,呈现出“根在党建、富在产业、美在基层、兴在文化”的生动景象。
多方联动 乡村产业更加兴旺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近年来,浉河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建设“党建+茶产业”双联盟,实现了组织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强”引领“产业强”的新路子。
2020年年初,浉河区对非贫困村每村扶持20万元,帮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浉河港镇龙潭村将这笔资金投入本村的豫龙春茶叶合作社,帮企业发展,助村增收,实现双赢。“合作社将扶持资金用于购置设备、发展产业,每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2万元。”龙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世兵告诉记者,随着“党建+”模式给村集体和群众带来了收益,村民的入党热情也持续高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也逐年增加,“我们村现在有69名党员,不管是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党员们都会带头冲锋在前。”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挣不到几个钱,还照顾不了家庭。自从镇里开始大力发展‘党建+茶旅融合’后,村里的环境好了,机会多了,我就回来开农家乐和民宿,一年能挣50万元左右。”浉河港镇郝家冲村村民叶伟告诉记者。
浉河港镇的发展只是浉河区聚焦乡村振兴,深化“党建+乡村主导产业”模式的缩影。浉河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按照“2+8”乡村产业布局,组建茶叶、全域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双联盟及其他八个特色产业双联盟,做到有组织、有阵地、有机制、有计划、有活动,推动跨区域协调联动,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浉河区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40家,以产业链党组织为依托,先后将180余名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278名产业带头人培育为村“两委”干部,进一步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并且大力实施“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让群众共享产业增值效益,实现企业做大、主导产业做强、农民增收的多重效应。
整体谋划 城市治理更加有效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个堡垒。浉河区全面推行城市党建“1314”模式,强化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深化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以党建高质量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逐步实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我们社区每80户居民配置一名网格协管员。目前,我们社区有31名网格协管员,社区也基本形成了‘自管会+功能型党支部+网格协管员’的模式,形成社区党支部、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和居民自管会同向发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网格’。”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周家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祥银对记者说。
浉河区在全区934个小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业委会或自管会等自治组织,选配“红色管家”,建设“红色港湾”,让小区治理有组织、有阵地、有力量。同时,推动“红色物业双向导入”,在全区356个楼栋创新开展星级楼组创建,通过评星定级、奖补经费,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美化楼栋、共创文明。
“以前我们这个‘三无小区’真的可以说是脏乱差,自从社区组织我们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和自管会,基础设施管护起来了,小区环境好起来了,大家的心也凝聚起来了。”周家山社区和平小区功能型党支部书记倪天福说。
同时,浉河区依托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组建77个“浉河红色服务联盟”;深化“一包五帮”机制,市直、区直348个单位包联525个“三无小区”,7199名市、区机关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1万余个;培育“37℃温暖家园”“献爱夕阳红”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次;建立“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开展送知识、送健康、送文娱、送温暖“四送”活动,以“党建红”点亮“夕阳红”;打造初心广场、“平语大道”、文化长廊等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推动红色文化嵌入基层治理。
常态长效 制度机制更加完善
浉河区通过高位推进,责任链条更加紧密,把“两个引领”作为党建“龙头”工程,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在农村,浉河区将党建引领乡村主导产业发展作为“逐村观摩,整乡提升”规定动作,建立观察员制度;在城区,浉河区在“逐社区观摩、整街道提升”的基础上,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每周观摩2个街道,每个街道观摩1个社区的3个不同类型小区,督促先进示范带动、后进进位提升。
同时,浉河区凝聚各方合力,建立组织共建、成员单位轮值、人才联育、信息共享、评先评优等五项“双联盟”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和自管会议事协调机制,制定居民自治议事流程,对小区改造提升、环境治理、公共资金使用等事项;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和自管会“双例会”制度,推动“两个引领”落地见效、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