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在坚持人民至上中履好人大职责


□杨 豪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人大系统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要深刻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认真践行,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悟透思想内涵,增强坚持人民至上的自觉。为什么我们党要坚持人民至上而又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呢?因为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未改变。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为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百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是我们党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的根本所在。正如《决议》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因为造福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百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才会永远拥护党、跟党走。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以不断提升坚持人民至上的自觉性。

密切联系群众,持续夯实人大工作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工作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意见,才能让人大各项工作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才能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才能变为现实。人大系统要坚持有计划、经常性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从中找到群众的关注点和新要求,提炼带有普遍性的意见建议,明确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方向、措施和责任。积极推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完善代表履职平台和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组织好各类接待活动、主题活动,引导代表广泛听取身边广大人民群众对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代言好、反映好。加强人大机关网络平台建设,善用信息化手段畅通民意,适时针对性地在网上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从而确保人大系统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其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为做好人大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为民立法,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人大作为立法机关,必须通过立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立法项目的选择确定上,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紧密的现实问题作为立法的重点,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立法对其合理诉求的回应、对其福祉的关注,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支持和增强人民群众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念。必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健全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有序、有效参与立法活动。通过建设一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立法论证、听证、协调、表决前总体评估会议等方式,积极采纳社会各方面立法建议,广泛凝聚立法共识。通过为民立法、善立良法的生动实践,真正从法规制度上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印证人民立场,诠释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自觉。

突出民生监督,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到人大监督工作中,就是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始终高度关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用对“一府一委两院”的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促使其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保人民权益得到维护、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要本着对党绝对忠诚、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倾听人民呼声,善找民生短板,敢于担当真监督;注重把法定的监督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刚性,打好监督“组合拳”,多角度同向发力,助力推进严监督;连续跟踪,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达目的不收兵,务求实效常监督。当前,就是要紧盯教育、医疗、住房、环境、就业等问题进行监督,不断改善民生福祉;紧盯营商环境、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监督,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紧盯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疫情防控等问题进行监督,全力筑牢各领域安全和公共安全防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紧盯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司法权的行使等问题进行监督,有力推进法治建设,不断为人民群众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