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秋季多雨,一进入新县便下个不停。但好雨解人意,今天来到将军故居,淅淅沥沥便渐渐停了下来。走进忠孝园,小径蜿蜒,岚气袅袅,池塘上笼罩着淡淡的水烟。沿着湿滑的山路拾级而上,来到将军广场。雨涤松青,雕像矗立,身着戎装的许世友将军背靠青山,双目炯炯,深情凝望着这一片故园山水。
在新中国的将帅名录中,许世友是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战功赫赫,尤其喜欢打恶仗和硬仗,据说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收藏他用过的战刀就多达14把。大刀和侠骨英风历来联系紧密,是江湖传奇人物的标配。各种出版物中也有不少将军特立独行的故事:毛泽东亲自到牢房为他解绑送枪;和周总理比酒量败下阵来;欲与耿飚比武;与王树声的警卫员较劲被当场撂倒……绘声绘色,极其传神。赢了乐不可支,输了也想抵赖,活灵活现,本色家常,为读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当代名将。
而民间津津乐道的,是他蹿房越脊的矫健身手,是他听风避耳的敏捷反应,是他百步穿杨的神射枪法。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许世友简直就是一尊神。
我的老家在豫西北,与大别山腹地的新县恰好成一条斜贯河南的对角线,相距至少有400多公里。漫长的时空过滤掉了多少英雄轶事,但许世友却是少年时代百听不厌的话题。
雨后的五凤山青翠欲滴,秋风卷起松涛漫过山林,好似将军的铁骑打马远去。五凤山以五棵树型奇特的高大松树而得名。树冠如凤凰展翅,和其他松树比明显不同,按照导游的指引很容易看清它们的分布。将军墓依偎着父母的合葬墓。有两棵笔直的松树伫立两侧,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戎马一生的将军。
15年间,我这是第三次来墓前躬身凭吊。圆形的花岗岩丘墓之下,长眠着一位共和国的忠魂。他以身许国,舍生忘死而不顾,7次参加敢死队,4次中弹负伤。他一生耿直,不擅机心,忠贞不贰。他是毛主席的一员爱将,在将军故居陈列着将军珍藏的1万多枚毛主席像章。1979年,已经74岁高龄的许世友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将军的最后一战。他有功于国,战功卓著,是一位彪炳史册的忠臣名将。
许世友的职业身份和戎马经历,本应激起每一位凭吊者关于铁马秋风的联想。但我真实的感觉是,每一次墓前致祭,首先感慨的,是感天动地的人间至孝。这种情绪引导着普通游客的情感走向,由崇高回归家常,和寻常百姓的道德观高度契合,心心相印。
那一年,官拜上将的许世友忽然思母心切,竟千里命驾,驱车探家。来到家门口,只见蓬门铁锁。回望山道,白发苍苍的母亲正背着一捆柴向山下走来。他快步迎上,不顾警卫人员在场,跪在母亲面前失声痛哭。
“娘!孩儿不孝!我活着没能尽孝,死后一定为你守坟!”
匍匐山径一洒泪,膝下依旧是孝子。将军这一跪,跪出母子亲情,跪出人性光辉!尤其是在坎坷蜿蜒的山道上,在自己随身的卫士面前,毫不掩饰,率性而为。让所有的假斯文、假道学、假正经剥尽伪装,荡然无存!许世友耿耿钢骨,戎马一生,腰不为五斗折,膝不向权贵屈,但面对苦难的母亲,不加思索,长跪不起!母亲伟大,母爱崇高,即便衣衫褴褛,满脸菜色,也能让功臣名将不忘初心,让高官显爵重归赤子。
讲解员动情的讲解在墓前缭绕,我对将军的崇敬又增加了几分。这哪里是一位赳赳武夫,分明是一位道德楷模,它不愿趋炎附势,不愿溜须拍马,却用自己封疆大吏的特殊身份,用毫不造作的率真方式,为天下范,对中国传统道德做出最生动的解读。
这恐怕是举世罕见的一大奇观了!将军墓台之下,大大小小的白瓷酒瓶整整齐齐码成一垛墙,似有酒香袅袅,在将军塑像前氤氲。酒,仿佛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它能改变花岗岩的质感,映衬得开国名将满脸红光。
墓前酹酒,这是中国人独特的祭礼仪式。三杯两盏,蜻蜓点水,大多只具有象征意义。而将军墓前的酒祭,却是主题鲜明,极为郑重。摆酒成列,气魄宏大。我知道,这些虔诚奉酒的吊客,几乎没有任何人享受到晋见将军的荣幸,更没有任何人曾和将军把盏碰杯。但相敬何必曾相识?许世友是忠臣、是名将、是孝子,这就够了!将军戎马一生,没有别的嗜好,既然好这一口,那就一定让将军如愿。这种独特的祭酒方式,是内心崇敬的最高表达。但荣耀不可复制,不可移植:好酒的将军绝非许世友一人,但许世友最该享有这种方式。
许世友是我心中谜一般的存在。新中国的将帅中,比他职衔高的、比他权势大的比比皆是,客观地评价,他既没有“战神”之誉,又不归“儒将”之列,不懂韬晦之术,不屑阴谋诡计。直来直去,心不藏奸,这当然是将军的本色。但这种本色在充满凶险的战场和官场中,会招人嫉恨,会被人算计,但他凭什么履险如平地,拥有普遍的好口碑?
我瞅着机会,向讲解员提出了这个疑问。讲解员说,许世友将军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重义气,敢担当!他硬是把二三十个父母遭迫害的红军后代招进了部队,供他们读书,使他们在“红色保险箱”里免遭迫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而他偏偏这般执着,不怕引火烧身,招来麻烦。侠骨英风许世友,急难相助、敢于担当的侠义精神,恐怕也是他令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侠,曾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盛名。在文化特质上它更属于一种民间道义,因而拥有极好的人缘。民间对“侠”字的解读最直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事遇不公,仗义执言。关键节点上能助人急难,救人坑坎。现实生活:争名逐利比比皆是,同窗无情,师生无义,父子斗法,手足相残,耍阴招,挖陷阱,告恶状。至爱亲朋尚且如此,红尘中还有侠义精神?但今天在将军故里,我意外发现了一代名将身上的侠义之光,灿然四射,让深秋的人心备感暖意。
潢水河穿过新县城,从容不迫地向山外流去。秋雨初霁,云天高远,英雄山上的红旗雕塑在青山的背景上耀眼似火。我第三次造访这个群山环抱的美丽小城,意外触摸到传统道德的深长根脉:关于忠、关于孝、关于义,得到了更为生动具体的解读。传统道德文化深根厚植,难免受摧残,却很难被灭绝。因为它和民意声息相通,与普通百姓的心律十分合拍。我从英雄山大旗猎猎的红光里,从忠孝园络绎不绝的游人中,从城市两侧醒目的宣传牌上,似乎看到了传统道德文化新风扑面,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重新获得澎湃的生命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