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郑位三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郑维翰曾任过黄安县紫云区第六乡苏维埃主席,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1月病逝。
在父亲的支持与影响下,7岁时,郑位三拜当地思想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郑锡云为师,在他执教的私塾里读书。郑锡云时常对黑暗的旧社会进行抨击,介绍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这些启蒙思想在郑位三的心里扎下了根。
为探寻救国图存的真理,1918年夏,郑位三到武昌,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机械科)。他读书用功,生活艰苦朴素,给人的印象是“不为时俗所染,不为富贵所移,精数学,寡言语”。
1919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的革命浪潮波及武汉后,郑位三积极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五四运动后,郑位三通过同乡、利群书社成员郑南宣的介绍,开始系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书刊。从此,他的思想起了重大变化,开始认识到“中国社会太落后,不改造不行”。
郑位三在武昌读书期间,还认识了萧楚女。在萧楚女的热心帮助下,他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夏天,他从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挑着行李从武昌步行回到老家黄安,开始了他战斗的革命生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