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小康路上看息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行”系列报道之六

陈棚乡:筑好“巢”引回“凤” 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周海燕 尹 斌

息县融媒体记者 任 玲

“饶庄村在息县陈棚乡是一个纯农业村,许多村民陆续搬到镇上或集中居住,我和村班子成员始终认为,村庄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但村域内的产业必须要振兴。”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刁勇说。

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远郊及纯农业村脱贫后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引起各方关注。刁勇的观点不仅给出了饶庄村产业振兴的答案,事实上,也是乡村振兴时代纯农业村何去何从的一条道路。

11月9日,记者走进息县陈棚乡饶庄村,了解该村如何探索产业振兴。

和众多纯农业村一样,饶庄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2100亩土地基本用于弱筋小麦和水稻种植。这样的村子要振兴产业,最有效的途径是筑巢引凤,通过外来资本、人才引进促进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形成新业态。

近年来,陈棚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工作。该乡把人才作为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政府搭台、借鸡下蛋、跟踪培养”的原则,全面打造人才招引“政策洼地”。刁勇原是饶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改革开放后到深圳发展,实现了人生的蝶变,成为拥有上千万资产的老板。2017年,刁勇被村里招商回村后,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整体流转800多亩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饶庄村第一个合作社——钰鑫生态蔬菜合作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流转1500多亩土地的蔬菜和绿化种植有限公司。刁勇不仅被村民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而且还辐射全乡67个村100多户农民种植蔬菜,面积500多亩,带动1000多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在饶庄村村民叶克武的蔬菜种植园里,只见一畦一畦翠绿翠绿的“淮青香”牌白菜和萝卜长势喜人。“自从跟着刁勇种植蔬菜,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今年光种植萝卜,就收入两万多元。看今年行情,我种的‘秦白2号’白菜,也能卖两万多元。”叶克武如是说。

招商引资、招募“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为陈棚乡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一片生机。卢涛是陈棚乡陈祥村村民,改革开放后到西安打拼,靠着自己的智慧,不仅挣得第一桶金,而且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2020年,听说乡里的“乡土人才”政策后,毅然返乡,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建起了汪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养殖大闸蟹。他还以陈棚乡的汪湖水库为名,专门为大闸蟹注册了“汪湖”牌商标。如今,在卢涛的带领下,全乡有4户农民开始养殖大闸蟹,养殖面积达400亩。谈起返乡创业经历,他说,养殖大闸蟹成功,全靠党的政策,得益于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

陈棚乡党委书记易磊告诉记者,如今全乡已经有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40个,其中蔬菜种植就有100多户,水产养殖户5户,发展规模牛羊养殖户4户,规模养猪18户,规模蛋鸡养殖8户,畜禽存栏量稳居全县前列。

谈起未来,易磊说,未来五年,县委绘就了淮河新区的美好画卷,提出来“实现三个突破”“跨入三个时代”“建成三个示范县”的明确目标。我们将乘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在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踏石留印的作风、滚石上山的韧劲,为建设美好陈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