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维龙
信阳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信阳民歌的风情风味别具一格,民间舞蹈互相融合,相映生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代代相传,久唱不衰。新中国成立后,老曲新生,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信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阳民歌在中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豫风楚韵”的珍宝。源于何时,至今无法考证。据传,上古时期,淮河流域居住的先民以鸟为图腾,认为鸟是神的化身,是人神沟通的使者,鸟的歌唱是神的声音,萌生了歌舞的意识。
战国时期,信阳一带的音乐已经相当高雅,1957年在平桥区楚王城发掘的战国编钟就是例证。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悦耳动听,响彻云天,震撼世界!
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情歌、山歌、小调等十余种,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80年代普查时,信阳民歌舞共有80余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河南省民间歌舞蹈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世的老民歌手数以千计。
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被录于其中。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信阳市地处中州南部边缘,与鄂、皖交界,处于淮河流域,民歌节奏平稳、语气平滑、速度迟缓、意境含蓄,优美感人,散发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受到流行歌曲的冲击,时髦歌星垄断舞台,追星族应运而生,信阳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样受到冷落,如今的年轻人不再像前辈一样用民歌抒情达意,且娱且乐,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民歌等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更为窘迫。民歌的传承有形成断层,后继乏人,岌岌可危,濒于失传的危险!因此,传唱、抢救、挖掘和保护信阳民歌,已是刻不容缓,应当引起国家和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我是信阳民歌的爱好者、传唱者、受益者。1961年我从河南省六技校毕业,因时为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凡农村来的毕业生一律不安排工作,我又回去当农民,不久,担任生产队民兵排长。我们生产队有40多位男女青年,我牵头组建了“第七民兵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由我任编剧和导演。节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革命歌曲;二是改编剧目;三是民歌舞蹈,自编自演,大家没白黑地排练,文艺活动热火朝天。
我编的民歌大都是乡土小调,如:《挑花篮》《十二月小调》《大实话》之类。至今我还记得《大实话》歌词是这样的:
正月里是新年,狗屎没有蜜蜂甜,
碓窑子不能当轮船;
二月里是花朝,小孩没有大人高,
勺子舀水不胜瓢;
三月里三月三,麻秆不能当扁担,
狗尾巴草不能比杜鹃;
四月里四月八,茄子没有辣椒辣,
卖了黄瓜卖南瓜;
五月里是端阳,泥鳅没有黄鳝长,
黄瓜不能当屋梁。
……
我的妻子老荷花不仅有几分姿色,而且嗓音不错,天生唱民歌的材料,自然成了主角。我们经常在各生产队巡回演出,总是吸引不少观众,多时男女老少达五六百人。乡亲们不管演艺水平高低,看到自己家人粉墨登场,使劲鼓掌,一天的疲劳尽消。
“第七民兵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名声大振,还参加公社组织的文艺节目汇演。我也因此扬了名,1965年光荣出席了信阳县首届青年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这是我第一次受到县级表彰,1966年入党。这为我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兴趣。我后来创作的民歌有50多首,而且品位有所提高。如《送郎当红军》,这是我在旅游车上流着泪写的。
女:阳春三月春风紧,我送我郎当红军,步步重千斤。
男:阳春三月春风轻,我妻送我当红军,为咱穷苦人。
女:送郎送到床面前,枕头下摸岀两块钱,送给我郎当盘缠。
男:红军官兵是一家,当兵不用把钱花,这钱我不能拿。
女:送郎送到稻田角,一对麻雀背摞摞,好像咱俩个。
男:我当红军去前方,你在家中守空房,小心着了凉。
女:送郎翻过了一架山,山上开满了红杜鹃,你何时把家还?
男:我上前方打敌人,十年八年说不准,你千万别操心。
女:送郎送在小河旁,当官别把奴家忘,免得我愁断肠。
男:红军来自工农兵,打仗为了老百姓,我也不是那种人。
女:送郎送在大路边,奴家两眼泪不干,还想送一站。
男:送了一程又一程,爹娘还要你尽孝心,谢谢我的亲人。
合:送郎当红军万万千,男儿为人民打江山,一去不复返。
妻子守寡到白头,后人才有今日福,拥军要优属。
老两口谈心
合:太平盛世气象新,老两口儿谈谈心,夸夸咱新农村。
女:小河流水清又清,山上树林深又深,一片好光景。
男:水稻亩产双千斤,小麦油菜都丰登,吃喝不操心。
女:西山茶叶进北京,南山板栗到深圳,富了咱农民。
男:柏油马路平整整,家电自来水节能灯,方便了众乡亲。
女:工厂办到咱家门,生意做到北京城,都夸信阳人!
男:张家出了个“鸭司令”,李家出了个“养鳖精”,你看能不能?
女:前村出了个小老板,后村出了个女强人,能人数不清!
男:农家乐里香喷喷,市民来了一群群,城乡一家亲。
女:皇粮国税免干净,种田补贴受欢迎,老有养老金。
男:新式洋楼小高层,猪肥牛壮多喜人,老少笑盈盈。
女:小伙时装穿一身,姑娘穿的五彩裙,胜过城里人。
男:飞机高铁去旅行,美丽风光醉煞人,越游越精神!
女:咱们天天像过年,吃饭顿顿都有荤,人得讲良心!
合:党的政策暖人心,牵手大步往前奔,咱越活越年轻!
这些民歌,自以为是得意之作,我和老荷花毫不羞怯,信口唱来,走哪唱哪。虽是下里巴人,也曾走进军营,登上大雅之堂,在旅途中放歌,在农家小院表演,颇受欢迎。我俩现在都是奔八十的人了,依旧到处传唱,毫无“悔改”之意,我们要用民歌拾起年轻的岁月,编织多彩的晚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