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工作27年,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改进进口工装设备技术缺陷20多项,在高速动车组生产中屡屡攻克技术难关,用科技创新提升“中国速度”……他,就是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高铁工匠”张雪松。
1992年,19岁的张雪松从技校毕业,成为中车唐山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多年来,他先后当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先后在省、市各类比赛中夺得4个“钳工状元”。
张雪松与高速动车组结缘,始于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
作为铝合金车体铆钳班班长,张雪松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就是提高铝合金车体焊接精度。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历经上千次试验,制作出焊接夹具、装配定位板、反变形工装卡具等,形成了一系列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保障了首列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唐山顺利下线。
2008年4月11日,中车唐山公司第一台国产“和谐号”动车组成功下线。中国用3年时间,走完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路程,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2008年9月,高速动车组开始大批量生产。为解决生产线上的设备、工装缺陷等问题,张雪松先后完成30多项设备、工装的技术改造,修复加工中心高速专用进口刀具30余把,修复进口数显伸缩尺300余次,多次出手解决生产线的停工状态。有一次,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8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损坏,从国外采购来不及,外包修理没人能承接,动车组生产面临停工局面。张雪松连续钻研两个通宵,将价值5万多元的刀具全部修复,车体生产恢复正常。
张雪松先后排除各类复杂的数控加工设备疑难故障20余次,解决了许多外国专家没能解决的问题,其中两项工装研制项目还申报了国家专利。
这些年来积累的绝招、绝技,张雪松都毫无保留地通过现场演示、导师带徒等方式传授给工友。他领衔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完成100多项创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张雪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