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祁欢

为了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为遵循,多方探索教学改革创新之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降低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门槛,“有事问度娘”成为互联网原住民“00后”大学生的口头禅。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不再是稀缺资源。海量的慕课资源、学习平台等网络课程一方面丰富了教学信息,让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过多的选择反倒让学生难以选择,削弱了其学习思政课的热情。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仅仅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就有85所学校同时开设。

(二)教师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

知识的爆炸性增长,颠覆了长久以来因掌握理论知识的不对称性而赋予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教师的存在价值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质疑。一方面单纯“讲理论、授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诟病,只愿意当“知识搬运工”的教师逐渐失去了在课堂上的魅力。尤其对于思政课来说,为确保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谨性,全国大中小学学生用的都是统编教材,思政课教师不得不“照本宣科”。这样带来了学生“抬头率”不高,使得教师上课的存在感、幸福感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在思考,既然网课上有名师,有视频,有课件,有习题,为什么还要上线下课?

(三)开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痛点

知识脱离了实践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实践对于思政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经费、场地、学生全员覆盖、师生出行安全等实际问题约束,开展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

二、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高职思政课中的必要性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列宁说:“工人特别容易明白和领会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因为这个纲领所说的,全是每一个有头脑的工人看见过、经历过的东西。”这里的“看见过”“经历过”就是体验。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针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有计划、有选择地设定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强化认知、产生情感、践行理论的教学方法。

(二)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高职思政课中的必要性

相对而言,高职学生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实践动手能力强但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够浓厚,个性鲜明但团队意识淡薄,对“灌输式”教学方式较为排斥。为保证思政课优质高效,不把学习思政课变成“摁着牛头吃草”,思政课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体验、感悟,在亲历中感受理论、认同理论、践行理论,进而完善精神世界、实现生命成长。

三、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高职思政课中的基本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以教师为主体,师生关系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学理念的改变,带来了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变成了平等关系。平等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互相理解成为可能,增强了学生对教师以及其所讲理论的接受与认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老师要有规划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在课前提出任务、明确要求,课中进行指导,课后给予反馈。教师的责任不在于通过“授之以鱼”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让他们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寻求帮助等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以体验为核心

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而体验的实质是亲历性。亲历兼具亲身经历和亲“心”经历两个层面。并不是所有的亲历都能提升教学效果,其实效性取决于学生能否“身心合一”。唯有亲历,方能触人心弦;唯有触人心弦,方能形成情感、产生意义、化为行动。亲历的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了感情,“以心交心”才能“以情感人”。只有思政课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坚定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越高,获得的感受和收获就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点、问题点等设置教学内容,而且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让学生感到舒适、放松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在课堂活动中得到舒展。

(四)以团队合作为形式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布置教学任务时,要以团队合作为形式。体验不单纯指个人在亲历中获得的个人体验、自我感受。一个人的观点总是带有个人色彩,经历不同,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难免偏颇。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教育引导学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上下功夫。在团队合作中,在交流互动中,在观点碰撞中,自我感受才能升华为情感共鸣、团队共识,进而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五)以自我教育为机制

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需要经由学生参与、理解、接纳来推动,不断“学着自己长大”。

四、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高职思政课中的实施策略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别山精神被党中央批准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红色土地上的高校,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用好本地的红色资源,从这个生动教材中汲取养分,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此,我们结合信阳特色确定了红色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别山区是红色资源的“富矿”,可以概括为“人、事、物、魂”,其中的“人”指的是在大别山区涌现的革命志士、英烈,“事”是在党史中重要的革命活动,“物”是革命志士、英烈使用过的物品、生活过的地方、战斗过的革命旧址,“魂”则是大别山精神。

(一)校外实践教学

对“人”采取访谈教学。请身体比较健康、口齿清晰的革命先辈讲述自己当年的故事,请革命后代讲授祖辈的奋斗故事,并引导大学生对生活困难的革命先辈和后代形成长期帮扶与照顾关系,加深对红色革命岁月的感悟与体验。对“事”“物”采取现场教学。教师利用节假日,分批分次地组织学生瞻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地,让学生在参观革命文物中、在感受战斗场景中达到升华情感、净化心灵、触动灵魂的效果。选拔、培养学生当“红色讲解员”,使学生成为知行合一、本领高强的接班人。“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学生自己当“红色讲解员”,激发了他们搜集、学习大别山精神相关历史和故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大别山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对“魂”采取活动式教学。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让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革命战争的艰难困苦和大别山精神。

(二)校内实践教学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我们实施了“5个1”红色体验,即说1个、讲1个、唱1个、诵1个、看1个。“说1个”指说一个大别山精神的具体内涵;“讲1个”指讲一个大别山故事;“唱1个”指唱一首革命主旋律歌曲,如《八月桂花香》;“诵1个”指诵读一篇革命诗篇或一段经典原著;“看1个”指看一个电影,如《挺进大别山》。通过说、讲、唱、诵、看等方式,将红色文化元素渗透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由课堂上的观众变成主角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