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市五次党代会以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科研立院、服务兴院、规范办院、创新强院的办院宗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聚焦主责主业,回归初心本位,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植物保护观测监测“国家队”和区域“管理中心”平台优势,着力推动重大科技产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扛稳粮食安全科研重任,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该院以深化改革推动自主创新,科研水平持续提升,科技产出数量和效益有了质的跨越。统计资料显示,该院主持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5项;国家审定新品种4个,省审定新品种14个,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17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5件;获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166篇,主持编写专著3部,参与编写15部,制定了河南省地方标准14项。
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3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4项,省科技攻关8项,省基础条件资金专项1项,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18项,信阳市创新专项4项;“河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信阳农科院。
科研平台和研究方向不断提升
该院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夯实学科基础,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科研体系。五年来,建成国家科技平台12个,省科研平台16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5个,初步形成了开放型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一是水稻。建成了国家水稻原种扩繁基地、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信阳)综合试验基地、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试验站、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糯稻育种研究中心,省水稻遗传改良技术院士工作站、籼稻工程研究中心等,稻作学进入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
二是茶叶。建成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国家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及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茶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茶树遗传育种与生态栽培重点创新团队、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联合),茶学进入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
三是油料。建成了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省油菜育种重点创新团队,信阳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生、芝麻学科进入河南省农科院创新协同体。
四是小麦。建成了国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稻茬小麦技术研究省重点创新团队,信阳市优质专用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是资源环境。建成了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信阳市绿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壤质量监测进入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体系。
六是食用菌。建成了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信阳市珍稀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大别山区多种木腐性食用菌代料栽培技术体系。
七是麻类。建成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推动了河南生态麻业发展。
八是植物保护。建成了国家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及省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累了60多年未间断的信阳作物病虫监测数据。
科研成果和科技贡献硕果累累
主要作物品种培育走在前头。
一是杂交水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杂交糯稻研究保持河南领先地位,创造了多项两系法、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全省纪录。
二是优质水稻。优质籼稻品种的培育,树起了河南籼米的良好形象;优质糯稻品种的培育,催生了河南优质糯稻全产业链和鄂豫皖糯稻经济圈,“中国优质糯米之乡”称号花落信阳。
三是杂交油菜。信油系列是我省优质油菜生产主导品种,油菜钝感基因的发现和玻里马胞质不育系、萝卜质恢复系,以及观光油菜、一菜两用油菜等种质资源的创制和选育,使信阳油菜特色资源研究进入全国领先水平。
四是稻茬小麦。信麦系列初步解决了影响区域小麦生产的病害、渍害和品质三大问题,推动了沿淮县区弱筋小麦产业崛起。
五是紫云英。培育的“信阳紫云英”蜚声世界,选育推广的信紫1号、信白1号等绿肥新品种,促进了南方稻区中低产田改良和稻田生态保育,带动了豫南稻区紫云英种业和养蜂业、旅游业的发展。
主要作物栽培研究走在前列。
水稻。由市农科院研发的“豫南再生稻栽培技术”推广以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并改善了稻米品质,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种植效益,提升了“信阳大米”形象。“中稻+再生稻”被誉为豫南水稻的“一场革命”,新技术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在信阳大地上升腾、怒放。
茶叶。建立了信阳茶叶示范园远程感知物联网和信阳毛尖茶数字防伪溯源平台,构建了河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大别山区优质绿茶产业化关键技术、农药高效减量使用关键技术和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创制了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开发抹茶、茯砖茶等新产品,研发定型了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等多条茶叶加工生产线。
食用菌。制定了多项省级标准,开发了多种木腐性食用菌代料栽培技术,首创椴木黑木耳露天栽培模式和基于开放式接种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助力信阳成为国内最大的段木黑木耳、银耳生产基地之一。
麻类。建立地膜用麻、纤饲两用麻、功能型红麻等生产技术体系。
植保。在豫南地区首次发现了水稻细菌性颖枯病、稻茎毛眼水蝇、茶毛虫镶颚姬蜂;勾画了淮河上游大别山区作物主要病虫害图谱,研制的“大宗农作物植保专家系统”使复杂的多病虫多次防治得到简化提高。
五年来,信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是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信阳推广应用的合法品种,主要由农科院测试鉴定筛选。二是信阳成为中国毛尖之都、中国优质糯米之乡和优质弱筋小麦之乡,农科院发挥了农技推广主平台、主渠道职能。三是单产提高换面积,信阳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550万吨以上。四是培育推广了超级稻、优质糯稻籼稻粳稻、优质双低油菜、优质弱筋小麦、优质茶树等一大批新品种。五是构建了多种“作物+”技术模式,擦亮了“信阳毛尖”“再生稻米”“弱筋小麦”“信阳双低油菜”“信阳紫云英”等名片。六是实现八县两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县”全覆盖,建成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罗山县成为国家100个“一县一业”科技引领强县之一。
科研能力和技术平台不断增强
五年来,建设研究试验基地面积发展到670多公顷。建设国家作物新品种测试鉴定中试基地,年承担国家、省区域及生产试验30余组。设有水田、旱地、坡地利用模式及生态效应类、农田水肥高效利用类、农田耕作制度类等长期定位试验,配备室内分析和野外观测仪器设备40余台。
五年来,晋升二级研究员1人、三级研究员5人、四级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7人、助理研究员1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人,享受信阳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信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3人、信阳市拔尖人才7人、信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3人、信阳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4人。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茶叶、油料、绿肥、植保、食用菌等15个在河南具有竞争实力的创新团队。
五年来,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等数十家国内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紧密合作。深化院县合作,通过与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子的方式,遵循区域农业分异规律,引导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市农科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好市六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结合信阳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加强一园三基地建设、创新生态建设、科研创新供给和示范样板建设,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新跨越,以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以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信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一园三基地建设。一是科技孵化园建设。加强院本部科技孵化园建设,提升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省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创新服务能力;谋划淮河上游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别山区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立项事宜,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二是三个试验基地建设。在技术示范上,加快平桥区陆庙信阳市现代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支撑产学研用融合性科研计划;在科学观测上,加快平桥区五里店街道信阳农业科学示范园区建设,支撑产业需求类科研计划;在科学试验上,在浉河区东双河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支撑基础性科研计划。
——加强创新生态建设。一是提高党建质量。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健全完善预警预防、应急处置、督查报告、责任追究等机制。二是培育创新文化。鲜明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三是打造创新体制。加强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引领性科技工作,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从制度层面为创新驱动提供保障。
——加强科研创新供给。一是推进种业技术创新。在超级稻和优质食味稻、弱筋麦、双低油菜、茶叶、花生等种业领域联合攻关,培育一些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新品种。二是推进绿色模式创新。做好水稻、小麦、茶叶、油菜、蔬菜、绿肥、食用菌等产业绿色精准防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的集成创新。三是推进土壤改良研究。实施“藏粮于地”,构建信阳土壤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在打造生态标准农田、提升土地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走出“信阳之路”。四是推进环境预警监测。强化长期定位观测监测工作,优化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布局,推动信阳农业基础数据逐步完善。
——加强示范样板建设。一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强化应用牵引,加快转化应用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的作物新品种,绿色提质增效与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形成一批典型应用试点。市农科院与息县宏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打造茅台集团“有机弱筋酿酒小麦”生产基地为抓手,强化研推一体化合作,为探索科研新模式指明了方向。二是加强绿色提质增效模式推广。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质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技术需求,集成一批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综合技术模式。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精准帮扶示范。应用精准帮扶模式,加强优势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发展农旅融合等新兴业态,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新模式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深入实施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打造河南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当好信阳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排头兵。
(作者系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