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晓悦
校园里花朵飘香,教室板报、走廊立面、宣传橱窗里,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倡导、安全教育手抄报等内容。整洁优美、乡韵十足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还有朝气蓬勃、文明有礼的师生……9月24日,记者走进平桥区明港镇新集小学,深刻感受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文明已成为这所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平桥区明港镇新集小学地处美丽乡村新集村,是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教职工32名,在校学生近300人。
近年来,该校确立了“四进”“四陪”“三心”办学理念,围绕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把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风进一步发扬光大,搭建了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这里,那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可以尽情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幸福无忧的童年生活。
2019年,该校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
常态化创建 植文明之根
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也是展现学校精神风貌的过程。自启动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以来,该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了师生参与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性。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逐渐把学校建成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使每一名师生都深植文明之根,成为创建文明校园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该校校长邹晓慧在接受采访时坚定而温柔地说,“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尽办法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我们坚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给他们塑造积极乐观、奋进向上的健康人格。”
如此一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制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该校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抓住重大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升国旗仪式等时机,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优秀主题班会”等系列教育,以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节约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使学生成为文明的使者,让学校成为文明的窗口。
除此以外,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该校始终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老师们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关爱学生、关心同事的职业道德。积极开展的各类师德师风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出了和谐的人际环境。
细节处入手 绽文明之花
新集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时的一大特色就是不改农村风味,坚持尊重自然环境做特色、尊重村庄肌理做优化。新集小学作为农村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部分,从细节处入手,吸纳豫南淮河民居建筑元素,将清水墙、小灰瓦、木门、木窗等精心运用到校园设施建设当中,与村子整体风格统一,形成了独特的校园风光。
“庭院广栽美奇葩,学子最爱鸡冠花。”漫步在校园中,大片大片的鸡冠花如火般绽放,仿佛在“唤醒学童早读书,立志成才报国家”。
学校每块竹篱笆、竹栅栏围成的花坛都是学生们的“食乐园”。“食乐园”里种植的粮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都由学生亲自完成。在这小小的天地里,他们不仅可以了解粮食作物的成长过程,感受收获的喜悦,还可以感受到种植的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垃圾分类”制度也是学校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该校专门邀请从事资源回收的村民,给学生传授垃圾分类方法,引入激励机制,定期进行评比总结,对成绩突出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实现了“校园无杂物、花坛无杂草、无处不亮点、无处有遗憾”的校园管理目标,让“美化环境,绿化校园”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营造出了文明美丽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文明社会的缩影。邹晓慧告诉记者,在新集小学,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停留在校园,文明之花已经从校园向社会延伸。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一个孩子带动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了一个村。有了孩子的参与,村民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也越来越高了。干净的“小手”拉着温暖的“大手”,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成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提升和发展,努力谱写出新集小学新时代教育的新篇章!”采访最后,邹晓慧语气坚定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