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追寻先辈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


——致敬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

□刘 娟

在我国中部,鄂豫皖三省之间,有一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脉,她就是大别山——一座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从这里,走出了3支主力红军、349位开国将军。这里“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这里走出了一支被毛主席称为“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的红军部队,尽管这支部队大部分年龄不到18岁,被人们称为“童子军”,但他们成为长征途中唯一一支发展壮大,且开创革命根据地,又最先到达陕北,成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中央红军指明落脚点)的部队——它就是红二十五军。

在红二十五军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非常响亮,他就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

吴焕先,1907年出生在新县箭厂河乡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

16岁时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寒假从学校带回一幅马克思画像,挂在家中敬神的位置上。他的父亲看到后火冒三丈,立刻要把画像扯下来。吴焕先认真对父亲说:“这个人是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敬奉他,就能敬奉出一个新的社会。”

1925年,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何让山区农民了解外面的世界,如何认识到什么是革命,如何唤醒沉睡的乡民,吴焕先反复思考这些问题。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就是“破家革命”。他把自家的佃农、债户请到家里,对他们说:“从今以后,你们谁租我家的田地,这田地就归谁所有;你们谁欠我家的租子、债款,也不用交还了,连本带利统统勾销!”看到大家还有疑虑,吴焕先当着他们的面,将地契和借据全部烧掉,这让许多农民都成了他的追随者。

但是,吴焕先这一革命举动让土豪劣绅惶恐不安,他们联合地方民团迫害农民,杀害吴焕先一家六口。但吴焕先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吓到,他建立起了130多人的农民队伍,后来这支农民武装壮大到4000人,成为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吴焕先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在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前夕,吴焕先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万英雄儿女牺牲。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调研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英气长存,忠魂不灭,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忘记,唯有张扬先烈风骨,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躯干;唯有传承先烈意志,才能感悟革命初心。他们的英烈英名,正如他们为之献身的这片辽阔而深厚的土地——浩气长存!

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如今,走进新时代的信阳人民决心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先辈遗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为实现“两个更好”谱写新的更加绚丽的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