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徐大伟
初秋清晨的信阳农林学院,红色涌动,绿色生辉,生机勃勃。
在耕读文化长廊,几个学生正坐在石凳上晨读,五颜六色的文化墙、千姿百态的耕读塑像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在园艺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馨园,一抹清新的绿沁人心脾,瓜果观光长廊各色瓜果挂满枝头,不远处的格桑花争奇斗艳。
漫步红色文化长廊,记者看到,几位学生正在阅读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栏里的内容,只见他们有的边读边记录,有的用手机拍下精彩的段落,有的三三两两进行讨论……远处高大气派的图书馆,时而有精神饱满、朝气蓬勃的学子穿梭而过;近处通往综合办公楼的林荫大道两侧,一株株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香飘四溢,令人陶醉……
红色是最初的理想,绿色是成功的希望。红色铸魂,绿色凝神。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守农林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本,依托大别山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熔铸于校园景观的红色、绿色文化育人环境,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耕读文化,不断增强爱国情、报国志,培育‘一懂两爱’‘强农兴农’的‘三农’情怀,形成了红与绿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该校党委书记余作斌告诉记者。
“我校坚持OBE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校校长邢勇表示,“近年来,我校以文明创建工作为抓手,将其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紧密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深化红绿文化长廊建设,着力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信仰基石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老区信阳掀起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阵地之一。2019年11月19日,信阳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宣讲报告团来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专场报告。报告会上,宣讲团成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革命先辈们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的事迹,让与会人员重温了大别山的革命史,加深了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报告会听得我热泪盈眶,受到了极大震撼!”提及那场报告会,该校旅游与管理学院学生王俊丽至今仍激动不已。她告诉记者:“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心怀感恩,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只是该校传承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为做好红色文化教育,该校还将红色文化建设融入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公众场所张贴红色文化宣传画、宣传标语,建设红色教育网络专栏等,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风雨、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波澜壮阔,学习宣传党的历史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校不断挖掘大别山红色资源,创新学习形式,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让红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该校党委副书记王庆兵告诉记者。
“为加强党史学习,今年我校新建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长廊。作为党史学习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橱窗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和红色案例故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党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何涛向记者介绍道。
“红色文化长廊是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通过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信阳的红色基因,教育学生进一步去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大伟如是说。
“不仅是红色文化长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党史学习教育横幅和宣传展板也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景观。一段段通俗易懂的文字,一张张精彩的图片,让师生能更直观地感受百年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筑牢信仰基石。”徐大伟告诉记者,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打造红色课堂等方式,让学生们走近革命先烈,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践行红色精神。
该校园艺学院园艺专业学生张奥龙语气坚定地说:“每天都能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铭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同时,我们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三个一百’(即‘百年党史百人讲’‘百名学生讲一百个红色故事’‘一百个党支部接力诵读百篇红色经典文章’)等系列特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何涛掷地有声。
厚植绿色资源
促进全面发展
“太美了吧!没想到家门口还有这么个好地方,下次我要带着孩子过来体验田园生活。”昨日,在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馨园,家住三桥社区的居民翟兰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感慨道。放眼望去,这里绿意盎然,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近处瓜果飘香,远处繁花似锦。康养花园美丽幽静,智慧物联网温室有序运转着……
近日,馨园意外走红,新晋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批校园师生及校外市民纷至沓来,成为师生课外休息、市民休闲半日游打卡的好去处。“智慧园艺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学校耕读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广大师生在耕作中锻炼技能,在劳动中收获知识,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该校园艺学院院长龚守富告诉记者。
提及该校的绿色文化景观,不得不提耕读文化长廊。耕读文化长廊是由文化墙、农耕塑像、耕读书院等组成。这里是学生的乐园,只见十几个学生集聚这里:有的三人一组正在讨论问题,有的在参观文化墙,有的独自坐在石凳上读书……
“耕读文化长廊就是撷取再现农业发展长卷中的场景,展示历届农林学子在广袤农业中奋勇争先的典型事迹、感想体悟,让学生在参观中思索,在廊中感悟耕读文化的魅力。”何涛告诉记者,同时让学生融入耕读文化氛围中,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了解耕读产业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思考自身所学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萌生出一个就业或创业方向。
文化墙上生动地展示了农业的发展脉络,画面中一架飞翔的无人机格外引人注目。该校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陈方原正认真地看着这个无人机。“这架无人机让我想到了我们2015级学长潘梦豪,他大学期间自主创业,成立了拓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为300多名学员进行无人机操作培训,并在河南、湖北、新疆等地进行农业服务和飞防作业,积极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我们毕业后投身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陈方原说,“耕读文化长廊和学校开展的耕读文化活动,让我们明白了现代化农业绝不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而是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大产业。”
“在日常学习中,学校和老师十分重视对我们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我认为我的专业大有可为。我心中的‘无人机’也正在蓄势待发。”陈方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同时学校还把长廊景点与新办耕读书院、耕读社团,打造耕读实践园等多项举措相协同,传统耕读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涵养学生躬身实践、崇尚劳动的劳育美德,形成博览群书、独自明辨、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青春篇章。”徐大伟告诉记者。
“我觉得耕读文化长廊的景观很漂亮,也很有生活气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业的发展史,也布置了可以休息读书的设施,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王一帆告诉记者,“参与了耕读文化社团联盟的活动之后,我觉得我的思路开阔了,我认为耕读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还可以是一个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应该包括农产品从生产过程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现代化。作为物流专业的学生,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创造,投身现代农业物流产业,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由馨园和耕读文化长廊等组成的校园绿色文化长廊,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优秀耕读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三农’意识和‘三农’情怀,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引领他们把奋斗的青春洒在广袤的农业天地间,在服务‘三农’的工作中绽放绚丽的光华。”王庆兵说道。
打造特色品牌
激扬使命担当
除了红绿两个文化长廊以外,该校还通过发挥“三馆”等的育人功能,以红色课堂、食品文化节、茶文化节等为载体,同时结合各专业特色,着力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农兴农意识,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了解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植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农林专业特色,学校着力打造校史馆、标本馆、耕读文化和乡村振兴展览馆等场馆,将其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基地。这些场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三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开展教学、实习、研究的场所,更是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载体、加强文化育人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吸引着大批师生和市民参观。”何涛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聚焦立德树人,各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创建了多个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该校食品学院依托专业优势,联合水产学院、农学院、牧医工程学院等相关院系,通过食品文化节为核心载体,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饮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等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凸显专业特色、弘扬饮食文化、深化双创育人的校园文化品牌;
牧医工程学院在实践探索上精心打造“六大育人平台”(即红专课程、红专学堂、红专青年、红专书院、红专基地、红专导师),形成了特色的红专育人品牌。这“六大平台”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主线,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规划与设计学院将文化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推进文化育人,建立了“艺术飞扬、八德修身”系列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项目,促进大学生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该校旅游与管理学院的“红旅文化融合铸魂育人工程”品牌也颇具特色。该品牌根植于红色革命文化沃土,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文明礼仪等文化相融合,用红色和旅游带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余作斌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以服务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为重点,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着力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建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建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文明高地,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培育更多服务‘三农’的应用型人才、为奋力实现‘两个更好’贡献智慧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