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深度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潜心育人谋发展 教学改革谱新篇


——信阳农林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徐大伟

自2016年开始,信阳农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红”教师吴昊就开始推行思政课微博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作业不再千人一面,在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2020年,受疫情影响,学校进行线上教学。在此期间,青年教师季新的《作物栽培学》课程,采用抖音直播水田插秧的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创新课堂形式,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受到多家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

同期,担任《种子生物学》课程的董丽平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学生就地取材,利用家里的小米、绿豆、芝麻等植物种子制作了抗疫作品,为医护人员加油送去祝福。以疫情为教材,教育学生与祖国共成长、共奋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更以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兴趣;

2021年春夏学期期末考试,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考撒网捕鱼的视频引广大网友热议。视频中的课程是该校水产学院田海军老师教授的《淡水捕捞学》,课程偏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田老师的课程考核方式被网友们称之为“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实践,受到师生的高度评价。

微博考核作业、直播水田插秧、种子制作抗疫作品、期末考试考撒网捕鱼……这些都是信阳农林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立志服务“三农”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化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取得实效。”该校党委书记余作斌告诉记者,升本以来,学校立项教改项目115项,获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5项、省级教学成果7项;建有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课程思政样板课4门。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

着力推动课程资源建设

“近年来,我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持续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的‘金课’,2020年《茶叶审评与检验》被评为河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该校茶学院院长郭桂义告诉记者,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茶学专业201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被认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目前承担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农科背景下茶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茶学学科获得学校首批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立项。

“随着新农科三部曲的奏响,我院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结合学院实际,在专业设置上寻求突破,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学院院长尹健介绍道,在专业建设中,农学院转变传统农科思想,以新农科建设的使命和目标加强各专业建设,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林学院注重应用型课程教材开发,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结合本专业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地位,组建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做好大思政格局下如何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课题。其中《园林花卉学》作为学院的核心课程,已经开设四年,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林学院院长孙耀清表示。

……

“近年来,围绕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突出农林优势,培育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以‘四新’引领课程和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课程思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该校校长邢勇说道。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该校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实际成效——

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信阳农林学院本科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办法》《信阳农林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构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一流课程”三级建设体系,促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校企共建“楚韵客栈”网络课程制作平台,助力教师制作高质量课程资源。

服务人才培养需要,增加选修课数量。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坚持“以生为本”,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长、学生需求,开发通识教育选修课。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不断提高选修课数量和质量。近3年,校内开设公共选修课(含网络公选课)233门,每个本科专业都开设专业限选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创新创业类选修课2学分。

规范教学大纲制定和执行,推进教学内容更新。严格落实《信阳农林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与管理办法》,明确编写原则与要求,规范教学大纲编制,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引导教师学习OBE理念,补充专业新知识、新技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定期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确保每门课程均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并执行到位。

规范教材选用程序,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教材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教材选用审批程序,鼓励教师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注重应用型教材建设与使用,激励教师编写应用型教材。升本以来,教师主(参)编教材197部,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教材9部,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3部。坚持开展教材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材选用依据。2019年以来,师生对教材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2020年荣获“河南省教材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技术和手段。增加网络通识选修课程数量,近3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彩的植物世界》等网络选修课程147门,选课超16万人次。引导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基于慕课、微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先后在智慧树、超星、雨课堂等课程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1000余门次。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该校茶学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的凝聚力,注重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和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采取“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努力做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监控;

农学院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加强智慧课堂建设,激发课堂教学改革活力,创新课堂模式。鼓励教师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讨论学习、远程协作、教育实训等多类型的智慧课堂,以空间规划带动教学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混合式教学等改革,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学习方式变革,致力于金课的打造和金师的培养,让课堂活起来;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不断深化与企业合作,在对种植户、合作社进行指导和帮扶的实践中,在为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企业+高校+合作社+农户”服务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育人之路;

……

第二课堂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智慧课堂建设、与企业合作育人,这些集中体现了该校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着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

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信阳农林学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与成果奖励办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课程思政。通过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示范、教改项目引导、教学质量激励、教学竞赛带动、专项经费支持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新。

积极推广基于翻转课堂的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进考核方式和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合理采用开卷考试、网上考试等考核形式,坚持知识、能力、态度并重,鼓励教师结合课程性质或特点采用作品展示、课程论文、操作演示、笔试机试等方式,增加课堂表现、实验、作业等过程性考核比重,改进考核方式。大学英语客观题采用涂卡和机器阅卷,阅卷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食品学院实施多元化评价,将线上测试纳入其中,师生反响较好……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牧医工程学院在实践探索上精心打造“六大育人平台”(即红专课程、红专学堂、红专青年、红专书院、红专基地、红专导师),这“六大平台”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主线,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其中,“红专青年”和“红专学堂”侧重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红专书院”和“红专基地”侧重能力培养和意志锤炼,“红专课程”和“红专导师”侧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融媒学院各课程中满满的都是“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把大学之道、人文精神、文化传承、理想信念等融入其中;在《社交礼仪》课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核心价值观、中国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将红色革命歌曲、爱国主义等融入其中;《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将科学规范、工匠精神、榜样力量、创新精神等融入其中;

茶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观摩交流会、公开示范课、“一师一讲”等系列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各教研室根据专业特色,每学期打造1至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并组织专业教师集中开展2至3次课程思政研讨活动,着重围绕“思政元素、思政方法、思政效果”进行研讨,通过集中学习、教学实践、研习交流,凝聚智慧发挥团队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当奋斗者。校外实践方面,近2年先后组织700人次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等校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缅怀先烈、学习革命历史、聆听红色故事,接受思想洗礼……

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该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新农业、新乡村、新生态,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推进课程思政,注重课程育人。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课程有思政、课堂有特色、教师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2020年,《兽医传染病学》《食品微生物学》《插花艺术》等3门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会计学基础》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本科高校战“疫”类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我们将继续坚守农林初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应用型课程建设、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质量、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等新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的应用型人才。”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余作斌如是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