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新县:“舞”出美丽乡村新风貌


□本报记者 许晓悦

在农村,多数人的一天就是早出晚归干农活,闲时看电视玩手机。虽有不少村民喜欢唱歌跳舞,但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如何将群众文化活动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县以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在建设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

9月14日,记者来到新县毛铺村时,该村留耕乡村文化合作社的舞蹈队正在排练。在带感的音乐声中,穿着统一服饰的舞蹈队员时而滑步、时而转圈、时而挥舞着手中的绢扇,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排练休息间隙,合作社社员姚正群与记者话起了家常:“我们几个妇女忙的时候做做农活,闲的时候跳跳舞、健健身,日子过得可充实了!”她告诉记者,这些舞蹈队员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文艺。在村文化合作社的组织下,她们会定期参加培训,时不时为村民来场免费的表演。

留耕乡村文化合作社于今年3月成立,成立之初只有几个社员,如今已发展到60多人。他们就地取材,自编自演的节目形式多样,有豫南小调、腰鼓、皮影、挑花挑、讲故事等20多种。“县里的广场舞大赛、农民丰收节等一些节庆日都能见到我们的身影。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家的精气神提上去了!”该文化合作社社长林万枝笑着说。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南北地理过渡带,拥有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宝贵的财富。建立乡村文化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的运营,实现文旅融合,不但可以让这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传播,而且村民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新时代乡村新风貌。”河南中烟驻毛铺村第一书记刘志平如是说。

在该县西河湾景区的文化合作社,50多家会员单位经营范畴涵盖摄影、读书、音乐等多个主题。张静泓就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摄影主题的民宿。

“节假日一定要提前订房,每到那时候房间基本都客满了。”说起这些,张静泓笑得合不拢嘴,“文化合作社的建立,不但对村里文化起到了凝聚和提升作用,也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收入!”

乡村文化合作社成立初期,县财政给予每家3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组队伍、建阵地。建成后纳入乡村旅游运营范畴,作为乡村旅游管委会的“子公司”,在节假日和周末客流高峰期,以定时定点演出的方式,为游客提供演出服务。

截至目前,该县首批10家合作社已培养“台柱子”330人,编排常态化演出节目90个,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700多场次,惠及群众和游客60余万人次。在乡村文化合作社的拉动下,田铺大塆、西河湾、丁李湾等乡村景区人气和经济收益大幅攀升。

“我们将在10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把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建设拓展到全县206个行政村。同时,将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更进一步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办公室主任吴海亮掷地有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