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徐大伟 沈立平
“我们团队目前正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对藜麦和枸杞进行杀虫剂和营养药的喷施……”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农用无人机操控)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信阳拓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梦豪时,他如是说。
2018年10月,正在读大二的潘梦豪创立了信阳拓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起创业经历,潘梦豪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大一下学期,在辅导员郭世保老师的举荐下,我进入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学习。在那里,我系统了解了无人机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景,于是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淀和团队建设,潘梦豪如愿成立了信阳拓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公司主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植保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子、农药、化肥、农作物销售,无人机装备销售、技术服务等业务。”潘梦豪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我们团队还发明了专利产品——一种无人机的货箱挂载装置。”
如今,这个创业团队成员已有20多人,以“95后”为主,他们足迹遍布全国,承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子农药化肥销售、无人机装备修理、农业技术开发等服务。
潘梦豪的故事只是信阳农林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际成效的一个缩影。
翻开信阳农林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书写的画卷,一点一滴的欣喜在眼前浮现——
2015年,制药工程学院学生创业团队荣获2015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2016年,水产学院学生创业团队的“互联网+健康绿色水投品”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2017年,水产学院学生牛军胜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鱼类解剖及分类鉴定组特等奖;
近年来,农学院学生先后在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中国AOPA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名次……
“多年来,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程、实践、平台、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际成效,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胡显淼表示。
“学校根据OBE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定位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立志服务‘三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校校长邢勇说,“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学习、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切实帮助广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演绎精彩人生。”
对接就业创业需求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校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传统以用材林培养为主要课程设置的林学专业,向城市林业、生态林业、智慧林业转变。教学内容在原有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该校林学院院长孙耀清告诉记者。
“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积极创业。学院借助创新创业协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宣传,建立高年级与低年级间创造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农学院院长尹健说道。
“学院强调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培养,建立了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为代表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导师也能尽早安排学生进入所在的实验室,交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任务,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书写论文能力等,从而开发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园艺学院院长龚守富如是说。
…………
各学院均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集中体现了该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抓。
“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三全育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对接产业建专业、对接标准强应用、对接资源建课程、对接就业促双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校党委书记余作斌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对接就业促双创,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邢勇表示,学校制定《信阳农林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施办法》《信阳农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作为必修课(共4.5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修满创新创业类选修课2学分,通过创新项目、学科竞赛、考级考证等获得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多年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针对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去向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限选模块,引导学生结合自我发展拓展知识、提升能力。针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素质。针对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学分,并支持学生以创新创业成果置换创新创业课程学分。
学校通过制定《信阳农林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信阳农林学院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工作量计算办法》,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2个必修学分,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低于4周。近三年,开展红色筑梦之旅、科技支农、志愿公益服务、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关爱青少年安全等200余次社会实践活动。该校获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成果活动奖3项。
2021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该校大学捕捞学课程考现场捕鱼的视频在网络上引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平时上课直接把学生带到塘边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反复练习,了解捕鱼方式。期末考试时让学生现场撒网,这比试卷考试要有用得多。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能激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该校水产学院教师田海军如是说。
上课带领学生去塘边捕鱼,期末考学生现场撒网。这充分体现了该校在教学和考核方式上的创新。多年来,该校通过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考核方式和学生学习评价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学校制定《信阳农林学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与成果奖励办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示范、教改项目引导、教学质量激励、教学竞赛带动、专项经费支持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新,扩大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应用,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升本以来,学校立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多项,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注重抓好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孵化等双创教育关键环节,培养大学生双创意识,大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60余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奖项30余项,两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银奖。
注重实践平台建设
着力创新创业服务
昨日,记者走进信阳农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只见这里环境舒适,设备齐全。20多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里上班,这些青年学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奋斗的热情。
“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该校双创中心实训中心主任严兆洋告诉记者,“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这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7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服务,示范带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这些大学生有想法,敢闯敢拼,未来可期!”
近年来,该校注重实践平台建设,强化服务保障,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作用。学校现有茶学、水产、林学、农学等16个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中心实验室,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3个,实验室、实训场所能够满足教学基本需要。近三学年,实验室承担本科生实验课程800多门,实验项目由11000多个。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之外,实验室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社会服务等开放,实验室利用率高。
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指导到位。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暂行规定》,规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多个,每个专业建设有3个以上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效果较好。
多措并举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创业基础》必修课和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类选修课。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育,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创业促就业。该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信阳农林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等,为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三年,学校不断增加就业创业经费,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形成创新创业合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集、融合、协同高校、企业、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资源要素,大力突破各教育主体间的壁垒,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活力,进而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共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校企合作育人。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地方行业产业需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按照OBE教育理念广泛开展社会调研,邀请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实施、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工作规程》等,依托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与160余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建有油茶、茶业、家居等产业学院3个,签约筹建产业学院9个。校企合作建有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大别山区园艺植物遗传改良、信阳市渔业生态系统调控、信阳市中药分析检测、信阳市苗木花卉培育、信阳市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综合技术研发等实验平台12个。近三年,与企业合作立项建设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2项。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内实验室5个,共建“楚韵课栈”在线开放课程制作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渠道不断拓宽。
依托合作平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从2017年开始实施“校地共建、人才助校”计划,与信阳市委校地互派干部开展双向交流挂职,选派博士挂职副县长,参与地方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组织教师到生产、科研等一线岗位参加社会实践,聘请企(事)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合作育人不断深入。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产学研协同育人师资培训项目等形式,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平台,持续提升合作育人效果。
引企入校培养,推动合作就业。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专训式”人才培养,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华英双创班”“莱新园林班”“大别山油茶班”“正邦红专班”等为企业培养培训大量专业人才。每年邀请合作企(事)业单位参加校内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合作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该校学生。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平均在70%以上,在农、林、牧、渔行业就业的比率在20多个行业占比最高。毕业生在合作单位就业,尤其是正邦集团、河南羚锐制药、双汇集团、正大集团等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工作的占比超30%。
“我们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协同育人质量,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立足豫南,面向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余作斌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