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杨宏伟:职业农民有奔头


□本报记者 许晓悦

8月20日,在罗山县子路镇宏伟家庭农场连片的土地上,杨宏伟注视着眼前起伏的稻田地,满脸写满幸福。

杨宏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信阳市从事建筑行业,担任技术负责人职务,日子过得轻松自在。可每当回想起童年时光,他的心里总泛起阵阵酸楚:“为何农民空有肥沃土地,却过不上富裕生活?”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2013年,杨宏伟毅然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决定回家种地,立志做一名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

回乡后,杨宏伟同家人共同商议,申请注册了罗山县子路镇宏伟家庭农场。该农场也是罗山县第一家注册家庭农场,占地面积12亩,设有生产部、仓库、销售部、技术部、会计部、检测部等部门。

“从地里赚钱不容易,回来干什么?”杨宏伟刚回村时,村里人见到他常问。杨宏伟告诉记者,有些村民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但其实对他来说,回乡种地不过就是换了个职业。

“2013年‘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透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我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杨宏伟充满希望地说。

家庭农场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宏伟家庭农场,杨宏伟和父母、哥哥分工明确。母亲李国秀是农场主,负责统揽全场工作;杨宏伟是销售主管,负责对外销售、服务和产品质量监控;哥哥杨东伟是生产主管,负责管理耕作事务和农用机械;父亲杨刚,负责仓库管理等事项。

一家人共事,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但有时,也会有矛盾发生。母亲李国秀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怎么种地、种什么地等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和坚持。她认为一家人踏踏实实按传统方法种地,等待收获就行了,可杨宏伟却不认为这是最优方案。

在他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传统农民”被“职业农民”说服,农场引进了优良品种的稻米,安装全程追溯系统,采用机械化育苗模式,无菌土作基质,为绿色水稻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确保种植的优质水稻达到绿色健康食品的要求,种植期间我们坚决不打农药,采用人工除草、施植物有机肥等方式。水稻成熟后还会进行统一收割、统一储存、统一加工。”现在,一说起“科学种田”李国秀头头是道。

经过多年发展,宏伟家庭农场现流转土地1350亩,其中稻渔共作种植面积500亩,非稻渔共作种植面积850亩。

致富不忘乡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农场通过安排就业、流转土地、定期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等形式积极开展产业帮扶。每年吸纳安排500名村民就业。

“过去,农民是一种身份。现在,农民就是一种职业。”采访最后,杨宏伟笑着对记者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民这个职业越来越有奔头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