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发挥专业优势 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信阳农林学院以“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助力老区经济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 讯 员 徐大伟 沈立平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深切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于涉农高校而言,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作为扎根老区的一所地方性农林院校,信阳农林学院秉承百年农林教育传统,我们的服务植根信阳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围绕粮食、林果、水产、茶叶、畜禽、花卉、食品加工、食用菌、中草药等,开展应用型研究,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该校党委书记余作斌如是说。

该校校长邢勇告诉记者:“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

扎根大别山红色沃土,该校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通过“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在助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生物制药工程学院成立以来,以王德芝和陈琼两位教授为带头人的食药真菌科技服务团、中药科技服务团,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茶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服务茶农、茶企、茶行业,为区域茶产业发展献言献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该院院长郭桂义教授主持起草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实现了信阳市制定国家标准零的突破;

农学院通过校地共建、省派第一书记、省委组织部博士服务团队、挂职科技副县长等组织平台安排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中,与地方、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智力保障;

林学院22位专业教师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和“河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人员”,积极到林业生产单位开展技术指导,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林果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大范围强降雨给信阳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为积极做好农业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该校积极动员科技服务人员开展线下科技服务的同时,线上齐发力。专家教授们积极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开展科学技术远程指导,针对秋粮作物、中药材、菌菇、水产、畜牧等领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技术指导方案和生产指导建议,尽可能地帮助农民降低灾害损失。

以平台为载体,推动产学研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紧密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乡村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背景下,鼓励各学院全方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强化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作共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为聚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邢勇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信阳,面向河南,积极服务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在助力乡村振兴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专业等优势,以平台为载体,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进产学研融合,2020年8月7日,该校与信锐油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大别山油茶学院,整合油茶产业科学研究资源,深化与油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油茶产业的发展筑基铺路;

2020年,学校先后与商城县、泌阳县、平桥区城阳城址管委会等开展校地合作,就红色文化挖掘、特色旅游开发、茶叶油茶种植、稻渔共作、病虫害防控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助力大别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020年年底,该校与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美丽乡村研究院”,重点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等,共建协同创新平台;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继2018年牵头成功申请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后,2020年又获批河南省大别山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下一步推进大别山特色中药材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上打下坚实基础;

茶学院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信阳毛尖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为支撑,联合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建设“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推动校企科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2018年以来,规划与设计学院先后与信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河南宏图地理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美景美图规划设计公司等企业合作,以学院城乡规划设计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村镇规划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规划合作;

……

多年来,学校成立产学研合作联盟,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信阳市共建信阳农民大学、信阳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企业行业共建大别山油茶产业学院、文新茶产业学院、信阳家居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与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南国农实业有限公司、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湾国家森林公园等2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建科技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和实训基地;牵头组建茶、水库生态渔业、食药用真菌、油茶、大别山中药材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合作共建平台,在促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脱贫攻坚开展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一万多人次;主持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助力信阳茶产业由2006年的50多万亩,发展到210多万亩(产量达20多万吨,产值300亿元),为信阳毛尖发展从指尖到舌尖、茶叶到茶业、茶乡到茶都“三部曲”作出了突出贡献;参与建设国家级“稻虾共生”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推广10万余亩,收益2亿多元;服务脱贫攻坚,指导农户栽培食用菌实现效益1000多万元……

以项目为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坚持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依托研发、实验等平台,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扶贫,推动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加强项目带动和智力支持,实施产学研合作与‘结对子’互助,组织专家服务及定点帮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服务农林产业企业,提升地方脱贫发展能力。”余作斌告诉记者。

近年来,该校面向信阳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团队和河南息半夏药业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信阳市科技专项“信阳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15年,水产学院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科普与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和省基层农技推广等平台,为全省46个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项目县(区)的800余名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培训;

2016年以来,茶学院数十名教师均承担了省三区科技人才服务项目,2018年至2021年承担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项目,并带领茶学院教师为茶产业发展服务,走遍河南省主要产茶县区和主要产茶乡镇;

近年来,农学院教师利用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普传播工程项目、河南省扶贫项目、省市科技特派员、校科技服务团队等科研计划或项目,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年均达90人次以上;

……

升本以来,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0余项,三区人才、科普传播工程等科技推广服务项目110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4项,发表高层次论文550余篇,获国家专利1200余项,进入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名单;获批建立国家级培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5个、省级培育机构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6个,与企业联合申报信阳市“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1个。

截至目前,该校利用专业优势和合作平台,积极从生产中找课题、从实践中找项目,获省级科普传播工程项目67项、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示范基地项目1项,承担《信阳稻虾模式技术集成研究和推广研究》《信阳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承担河南省《立体生态茶园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转化与示范》《河南大别山油茶北部边缘分布区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转化项目十余项。

“通过项目实施和科技服务、提升了师生实践能力,推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亿元。”邢勇告诉记者。

以人才为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17年、2018年,该校连续两年获得河南省农民教育培训考核优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总书记同当地7位脱贫致富带头人亲切交流,其中5位是该校培训学员;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校组织8个农业技术服务团坚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其中中药材种植技术团队、食药用真菌生产技术团队助力脱贫攻坚的事迹受到“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2021年,“蘑菇达人”王德芝教授被评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三年来,旅游管理学院先后组织200余名师生参与浉河区环南湾湖百里茶廊政务讲解、第27届信阳茶文化旅游节志愿服务、全球首届文旅创作大会志愿服务,推动信阳文旅产业发展;

由林学院学生组成的15支小分队出色地完成大别山和桐柏山区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任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项目的害虫发生规律调查,该校学生参与140余人次;

“河南区域冬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项目在油菜生育期,该校学生参与田间试验112人次;

……

近年来,该校立足学科优势,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深化产教研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为载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以科技服务带动农民致富,以科技下乡驱动三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科技扶贫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农学、林业、茶叶、水产、畜牧、园艺、植保、加工、电商等优势,围绕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科技服务等教育、科技扶贫环节,立足大别山老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市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信阳农林学院紧紧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个重点,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典型示范和回乡创业带头带动作用,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河南省扶贫开发贫困村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等各级各类培训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自2014年以来,学校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0余人次,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现场指导20万余次,各类技术咨询100万余次,服务企业(合作社)5000余家,带动产业20多个,帮扶农民10万余人,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努力提升办学实力的同时,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信阳及周边地区,积极发挥‘种养加’特色学科群的优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普传播工程、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科技推动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采访最后,余作斌言语铿锵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