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致敬粮食安全的捍卫者


编者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对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红线、粮食储备调节等重要问题都作过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刊发以“致敬粮食安全的捍卫者”为主题的专版,报道我市一批捍卫粮食安全的先进人物代表,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张涛:青睐酵素的局长

□本报记者 马迎春 许晓悦 文/图

“这水稻长势喜人,就是草有点多,人工除草得抓紧啊!”昨日下午5时许,在息县淮河街道洪庄社区一处田埂,息县司法局局长张涛指着面前50多亩稻田,对社区党支部书记洪杰说道。

放眼望去,一块块稻田犹如巨大的绿毯,勾勒出息州大地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人憧憬着丰收的希望。

张涛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田,这是我们的‘酵素+微生物’堆肥试验田。通过捡拾生活垃圾,利用微生物堆肥的方式,生产环保酵素,将其喷洒在土壤中,可以降解多年来沉积的化肥和农药残留,既改良了土壤,又发展了农业,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张局长能够在工作之余带领群众发展有机农业,我们由衷地佩服她!”洪杰告诉记者,“张局长倡导的‘酵素+微生物’堆肥种植水稻,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生产出无公害大米,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今年我把从村民那里流转的50亩地,全部作为试验田,没想到张局长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指导,还安排县司法局的同志定期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更加坚定了我们做生态环保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谈及生产酵素,张涛如数家珍。“2018年,为响应县里垃圾分类的号召,我们利用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义务劳动,分批组织社矫人员坚持到县城的农贸市场捡拾烂蔬菜、水果等生活垃圾,然后运送到息县第一污水处理厂的酵素生产站,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封存在200多个桶里,经过3个月的时间发酵,生产出酵素。”

“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和深入实地调研,我们决定发挥酵素的环保作用,通过与县城市管理局联手,将酵素定期注入龙湖公园的水中,发现水质有明显好转;通过驻村帮扶干部,免费将酵素送给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农户,帮助其改良土壤,发展绿色农业。”张涛说,“目前,我们在全县好几个乡镇都设立了试验田,有第二年通过这样方式种植水稻的,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淮河司法所所长杨志峰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对张局长的想法、做法都不理解,因为我们是司法行政部门,和农业毫无关系,而且单位还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做酵素农业?但后来,张局长领着大家一起干,一天天的坚持,一个个的证明,让我们认定了酵素农业。我们司法行政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能够服务农业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当初为何想做这个事呢?作为单位的一把手,您工作肯定很忙,又是如何坚持到现在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涛若有所思地说,“因为读了《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我明白了尊重自然就是‘道’。当前,人们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投身到环保的具体工作中。捡拾生活垃圾制作酵素,助推生态环保农业发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去尊重自然,投身环保。可大家都开玩笑说我是‘不务正业’的司法局局长。而我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怀揣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无论主业副业,今后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坚定走下去,力争为乡村振兴尽一分绵薄之力。”

提起张涛,社区居民洪文贺激动地说:“听说张局长是个有情怀的人,今年,我算是认准了,跟着这样的人干安心。明年,我也要种植酵素水稻,相信在张局长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把生态农业做好,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洪杰告诉记者:“目前,像洪文贺这样想加入我们生态农业行列的群众还有很多,大家都很信赖张局长,都很看好这个绿色产业。”

离开洪庄社区,傍晚的霞光给远处的田野染上一层金色的光环,那是息县广大党员干部描绘出的一幅乡村振兴画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张涛最喜欢的一句话。采访最后,她告诉记者,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认准的事,只讲付出,不求回报!

陈广兵:“虾稻共作”富一方

□本报记者 许晓悦 马迎春 文/图

登上罗山县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内的观景长廊,极目远眺,上千亩稻田与环沟纵横交错,连方成片。田间,时不时飞起一群白鹭,在空中盘旋数圈后,又落到不远处的水草上栖息觅食,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色田园景色。

罗山县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集特色水产养殖、生态旅游观光、花木培植、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园。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是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同时,今年他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为让村里土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2017年,陈广兵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前往湖北、安徽和湖南三省的十几个县,进行实地考察。最终,他们选择了在水稻田里养小龙虾的“虾稻共作”产业。

路子选准了,就要大胆去干。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已发展“虾稻共作”面积3000余亩,年产优质小龙虾75万斤、有机“虾稻”300万斤。同时,还配套发展了150亩花木和两座水库,水库总面积600余亩,一年可以产出优质甲鱼30万斤。现如今,合作社年产值1800余万元。

“稻田养虾,意味着不能洒农药、不能用除草剂。因此,产出的大米和小龙虾都是绿色农产品。”陈广兵告诉记者,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生物肥,两者互依互补,完全不需要化肥和农药。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更使生态增殖、水土改善,绿色又环保。

“这里产出的大米每斤能卖8元到12元,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陈广兵指着一大片稻田自豪地说,“我们养出来的小龙虾肉质鲜美,个头也大,即使每斤价格高出市场价,还是有很多人争着要。”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陈广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基地,种养全程绿色防控,建立了完善的水质、土壤、病情、虫情监测机制。基地种养环境生态良好,每年都会引来白鹭飞翔栖息。合作社生产的“林稻静”虾稻香米也通过绿色认证,获得了两项“国字号”金奖。

“‘虾稻共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我们合作社常年高薪聘请了2名技术员驻点指导。”陈广兵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每到种养关键环节都要邀请专家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不仅如此,基地还建立了500亩的稻虾科技示范田,专门从事新品种、新技术试种、研发,可以说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基础。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帮扶事业也在不断深入,先后与4个村党支部结成党建产业联盟,带动了97户脱贫户增收。陈广录就是“虾稻共作”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

此前陈广录的妻子身患重病,需要常年吃药,家里孩子还要上学。收入就靠家里的十几亩地和陈广录闲时打零工,一年下来,挣的钱根本不够日常开销。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出台以后,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2018年,我跟着干起了‘虾稻共作’,当年就见了效益。之后我又流转了50亩土地。现在,仅靠着这些土地,我的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呢!”2019年,陈广录一家成功脱贫,但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陈广录仍有些激动。

与此同时,合作社发挥稻虾基地优势,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出了120余名稻虾种养能人,带动全乡稻虾综合种养1.6万亩,活跃了乡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随着合作社管理的逐渐规范,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也日趋成熟。目前,依托稻虾基地、垂钓塘和林果园,合作社每日可接待游客80余人。游人可在此品龙虾、吃香米,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事。这些农旅项目的实施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1个服务岗位,辐射带动了公路沿线6个村子联动发展。

“如今,我们做到了‘一田两收,一水两用’,实现了‘稳粮增收,以渔促稻,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目标。”在采访最后,陈广兵言语铿锵,“但守好不易,我们将加倍珍惜,再接再厉,一定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

许远国:接力传承老种子

□本报记者 马迎春

实习生张可为 文/图

蓝天白云,群山环绕。烈日下,在山脚下的一处百余亩水稻田里,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头戴草帽、脖子上搭着湿毛巾正在田间劳作,只见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流……

这是昨日记者在鸡公山管理区台子畈村见到的一幕。老人名叫许远国,今年66岁,是信阳市鸡公山山水云间果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1993年,他从部队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信阳分行工作;2001年,金融系统改制时他内退;2012年,他回乡创办合作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失传的老种子收集起来、传承下去。

“我老家就是这个村的,合作社办公的地方就是我家的老宅子。退休后,我回到家乡,看到田地荒芜,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心里莫名地伤感。我虽没有种过田地,但父辈留守农村勤勤恳恳地种田的情形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许远国指着自家的老宅子告诉记者,“尤其是得知传统农作物种子已经失传,我十分痛心。我决定从寻找老种子入手,恢复传统种植,不施农药、化肥等,生产出原生态的粮食作物,并把老种子传下来。”

提及老种子,许远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带领记者走进合作社小型的“生产车间”,向记者展示他的老种子大米。

“这是我当年从大山深处挨家挨户找到的第一份老种子,它叫‘金包银’。后来多方查阅资料,发现‘金包银’糯稻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名为‘救公饥’的老种子,意为赈灾粮、急救粮。它生长期短、口感好。”

“这是‘胭脂米’,它颜色偏红,不仅颜值高,口感也好。我这里有20多种老种子大米,它们吃起来既营养又健康……”

“您这里目前有20多种老种子,是如何收集到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许远国陷入了沉思之中,其声音低沉地说:“这是我传统农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2012年,我把市区的‘家’搬到了这里,每天骑着电动车在村子和周边挨家挨户寻找老种子,还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找。面对老伴和家人的反对,我一个人‘孤军奋战’,默默坚持了好几年,共寻找老种子40余种。”

记者了解到,经过许远国多年努力寻找来的这40余种老种子,因种植能力有限,除了22种在信阳种植外,其余的分散到全国各地热爱老种子的新农人手中,在当地种植。

“种子找到了,如何将老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事情。”许远国告诉记者。

村民王三贵今年70多岁了,他种了一辈子水稻,可谓是“土专家”了。为了动员村民通过无污染原生态的方式种植老种子,许远国定期邀请王三贵给村民做技术指导,同时还定期将自己在网上和全国各地学到的水稻种植经验以技能培训的形式传授给村民。

村民钟广峰在许远国的动员下种植了30亩的老种子水稻。“现在我每亩地增收800块钱左右。老许给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种植方案,要求我们在种植的每个过程都是标准化、原生态的。他还经常深入我们的田地里,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立即让我们整改,直到符合标准。”钟广峰感激地说,“我们也不用担心销售,老许将我们的产品回收后,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全国销售。”

除了动员村民种植老种子,许远国还长年帮村民销售红薯、土豆、干菜等特色农产品。现在合作社的社员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最多的有2万余元。

提及许远国,王三贵跷起了大拇指,赞叹道,“老许是个有情怀的人,他退休后的工资也不低,完全可以享受晚年生活。而他却坚持留在村里,发展传统农业,只为将老种子传承下去。现在,他不仅实现了最初的想法,同时还带动了村民致富,真令人敬佩!”

“这几年,我的老种子大米得到了全国各地群众的高度赞扬,每天发货量很大。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做传统农业,我越做越开心!”采访最后,许远国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我将继续传承好老种子,致力于功能农业研究,将农产品‘药食同源’的健康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吃出健康的农产品。”

陈贵权:瞄准现代化农业

□本报记者 马迎春 许晓悦 文/图

“2012年,很荣幸我见到了袁隆平院士。他当时来到这块稻田,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句‘真没想到信阳还有这么高产的水稻田!’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勇往直前!”昨日,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千亩稻田瞭望台上,该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自豪地告诉记者。

眼前的千亩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海浪,一波推一波,一浪推一浪,美不胜收!

2009年,陈贵权在电视上了解到农场主流转土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做法,让他感触很深,于是萌生了回乡发展农业的想法。说干就干,当年就流转了200多亩的土地,之后一年比一年多,现在发展到5600多亩。

实现了“大规模化”,如何实现“机械化”是陈贵权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高效多产是我追求的目标,于是我不断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现在已完全实现机械化运作。”陈贵权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为一个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90台(套)、农机化库房55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粮库1000平方米、自动化日光温室50亩、粮食自动烘干塔8台(套)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

实现了机械化,是不是完全不需要人工了呢?面对记者的提问,皮肤黝黑的陈贵权露出了淳朴的笑容,“人工还是不可少的呀,目前在我们合作社干活的社员有300多户呢,我也亲自下田干活,你看我这黑得发亮的皮肤就知道了!”

“我们不仅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同时还实现了绿色生态化种植。”陈贵权告诉记者,“我们不用化肥,主要是通过紫云英等绿肥植物增加土壤的养分。同样的土地一年四季都有作物,作物成熟收割后,就地翻压,为粮食的丰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我们的粮食不但高产,而且质优。每到粮食丰收季,全国各地的购买者慕名而来,所以我们从来不用担心销路。”

致富不忘本。陈贵权经常说:“自己首先是一位农民,做人做事不能丢了农民的质朴本质,自己的生产条件改善了,但不能忘了乡亲。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合作社成立以来,陈贵权出资整修村里的机耕路、水渠、蓄水大塘、大型电灌站等,极大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条件。他还无偿为困难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免费提供农机服务。

2016年秋季,正值水稻收获时节,恰逢阴雨天气,如果不及时收割,水稻就会大面积倒伏,造成严重损失。危急时刻,陈贵权带领合作社成员紧急出动6台收割机为村民抢收稻谷,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那一次,合作社的稻子因收割不及时损失稻谷15万斤。但能为群众挽回损失,我们觉得很欣慰!”陈贵权告诉记者。

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肖正国今年68岁了,在合作社上班已经10来年了,作为村里的脱贫户,他在此上班月工资已达到4000元。提及陈贵权,肖正国激动地说,“陈总真是个大善人呀,他对我们村民的帮助实在太大了,我们的工资是按天付的,从不拖欠。每年在中秋、春节两个传统节日,他都要为困难村民送去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水产品、猪肉等物资,还有慰问金。每年学生开学季,他都无偿为当地困难户子女提供学费,并资助一定的生活费。合作社的机械也是经常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身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陈贵权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共同致富路子,向周边村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现代农业技术,使得周边地区水稻、小麦平均单产有较大幅度提高。

多年来,陈贵权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优秀县人大代表”“罗山县拔尖人才”等荣誉。

谈及下一步打算时,陈贵权笑着说,“我这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加强技术改革与农民培训,带领村民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走上致富之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