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打造老区师范院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本报记者 李 凯

红色资源内涵丰富,思想理论深邃,教育价值独特,体现了敢于拼搏和一往无前的创新创业精神。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贯彻落实、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

日前,信阳师范学院教授江玉安带领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和区位优势,把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机制研究》成果应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特别是将“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的大别山精神,因地制宜地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呈现出更炫、更动人的新“画风”。

据了解,研究团队充分挖掘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文化这座“红色富矿”,深度开发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同时组织大学生听红色报告、看红色电影、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开设红色教育专题讲座,邀请老红军、老革命来校座谈。

“研究成果坚持把红色资源与大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红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奋斗进取精神。”江玉安对记者说。

江玉安介绍道,研究团队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新县、红安、金寨等大别山根据地,开展参观学习、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和“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在大别山精神感染下,学校师生团队创作红色话剧“大别山三部曲”——《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用生动、直观、高雅的艺术形式,弘扬红色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有效提升学生文化原创力,培育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创作人才。

“创新创业课教师的理论思维要新,即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潜心对大别山红色教学资源的挖掘,以广阔视野、创新思维,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不断在创新创业课堂上提升‘用故事讲价值’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把‘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应用在创新创业中。”江玉安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