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徐大伟 沈立平
7月26日8时许,记者来到信阳农林学院,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公园。道路两旁的香樟树枝繁叶茂,小山坡的野菊花随风摇曳……这里绿意盎然,树草花石相互辉映,景色迷人。虽是暑假,但学校依然热闹非凡,考研的学子们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教师们仍然奋战在迎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一线……
信阳农林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成立的汝宁府中等实业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数次易名易地办学,一直坚守农林初心,薪火传承育人。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信阳农林学院,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百余年风雨兼程,百余年自强不息;百余年砥砺奋进,百余年春华秋实;百余年春风化雨,百余年英才广布。从1910年到2021年,该校在困难中变革,在变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秉承“志向立高远、学问做精细”的校训,倡导“明理崇德、知行合一”的校风,努力实现“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出了累累硕果。
翻开信阳农林学院的育人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
1982届校友祁兴磊被誉为“夏南牛之父”,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并于今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毕业不足两年的董平伟,将无人农机“开”上央视,深耕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挥洒汗水;
优秀毕业生潘梦豪于2016年、2017年分别获得全国无人机大赛二等奖、三等奖;2019年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新时代新梦想创业组三等奖、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华中赛区)三等奖、全国“互联网+”比赛三等奖、全校“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
今年刚毕业的林兴雨本科期间先后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篇;申请了4项国家专利;在第二届全国植物保护大赛上作学术报告;被推荐参加“出彩河南人”第四届最美大学生评选活动……
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异彩;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称号——信阳农林学院优秀校友。他们见证了信阳农林学院在孕育人才的道路上,不断改革创新,扎实迈出的每一个脚步……
紧扣学校办学定位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党建引领,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四个回归’,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农林牧渔茶传统专业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四新’建设,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该校党委书记余作斌告诉记者。
“我们坚持OBE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一懂两爱’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制定《信阳农林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信阳农林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校校长邢勇表示,“同时我们还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办学特色。”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紧紧围绕“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动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形成了“一目标、两融合、三能力、四平台”的人才培育思路——
“一目标”是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两融合”是指促进产教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
“三能力”是指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四平台”是指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思政教育课程平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围绕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布局,突出农林优势,培育专业特色,加强“四新”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新农科建设引领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学校办学定位,按照“需求导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原则,学校制定了《信阳农林学院关于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专业设置基本原则和标准,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聚焦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基于信阳“农、林、水、茶”大市,强化植物保护、水产、林学等重点一级学科和茶学等重点二级学科建设。建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5个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预防兽医学、水产养殖、茶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森林培育。对接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专业建设。设置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林学类、水产类等农科专业12个;食品加工类、信息技术类等工科专业10个;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等管理学科专业9个;植物保护(航空植保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
加强新农科建设,打造农林专业特色。学校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新农科建设实施方案》,以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依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扶持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服务能力强、具有鲜明行业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本科专业。目前,有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养殖学、茶学4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1个省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获批茶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5个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项目。
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设置专业限选课程、跨学科或专业类别互选课程等方式,实现农工管跨学科交叉选修。依据产业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农产品营销》《农村电商运营》等交叉融合类课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法,打造融合贯通、紧密联系的专业类课程。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优质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落实《信阳农林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信阳农林学院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信阳农林学院本科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办法》《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意见》等制度,实施达标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分级建设体系,促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校企共建“楚韵课栈”网络课程制作平台,助力教师制作高质量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加强“金课”建设。建有《鱼类学》等省级一流课程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兽医传染病学》等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4门,《药用植物学》等省级疫情防控线上教学优质课程7门。近三年,学校立项42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每门立项课程资助10万元加强建设,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技术和手段。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增加网络通识选修课程数量,近三年开设《多彩的植物世界》等网络选修课程169门,选课超16万人次。建设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42门,鼓励教师自建校内网络课程资源。学校建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推进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法改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批教师线上教学获得广泛好评,其中,商天奕老师《葡萄酒酿造与品鉴》网络直播授课和季新博士《作物栽培学》田间直播教学均入选河南省线上教学优秀经典案例。
加强学生应用型技能培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学习、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设立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构建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注重抓好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孵化等双创教育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双创意识,提高学生双创能力。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67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奖励30项;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省赛一等奖2项;获大学生专业技能国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
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信阳是农业大市,作为一所农林院校,信阳农林学院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立足地方发展需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发挥农林院校学科优势,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培养知农爱农的应用型人才。
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校企合作育人。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地方行业产业需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按照OBE教育理念广泛开展社会调研,邀请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实施、学生实习与就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农学院与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探索新农科建设,共建全丰航空产业学院全丰班,培养农用无人机飞行防控新型人才。园艺学院与信锐油茶有限公司依托共建的“大别山油茶学院”,开办“信锐油茶班”,培育油茶产业新型人才;水产学院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对接生产链,共建“场中校”;牧医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共创“牧医红专”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依托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学校与167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关系;联合政府及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38个;共建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平台8个;立项建设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合作开发《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智慧林业》《野生油茶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实用课程;合作完成应用技术成果100余项,学生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
依托合作平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从2017年开始实施“校地共建、人才助校”计划,与信阳市委校地互派35名干部开展双向交流挂职,选派2名博士挂职副县长,参与地方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和乡村振兴。组织教师到生产、科研等一线岗位参加社会实践,聘请121名企(事)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合作育人不断深入。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产学研协同育人师资培训项目等形式,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平台,持续提升合作育人效果,在校大学生逐渐成长为有活力、接地气、善实践的科技服务和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同时学校还依据《信阳农林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大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工程背景的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298人,占教师队伍的35.27%。
引企入校培养,推动合作就业。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专训式”人才培养,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华英双创班”“莱新园林班”“大别山油茶班”“正邦红专班”等为企业培养培训学生200余人。每年邀请合作企(事)业单位参加校内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合作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该校学生。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平均在74%以上,农、林、牧、渔行业就业的比率在21个行业占比最高。毕业生在合作单位就业的有1000余人,其中一批毕业生在正邦集团、河南羚锐制药、双汇集团、正大集团等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工作的占比31%。
余作斌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服务学生发展需求,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强化实践育人功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协同育人质量,立足行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优质人才。”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