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德政)全区共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4.8万吨,涉茶综合产值86亿元,亩均种茶收入7000元以上;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年产蔬菜16.7万吨,总产值5亿元,因蔬菜种植菜农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全区年产板栗2400万公斤、草莓2000万公斤……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全区158个行政村(居)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3万元以上,其中,63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
这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正是浉河区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动展现。
近年来,该区强力推进“革命老区、信阳毛尖、生态环境”三大品牌战略,积极探索“党建+主导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抓党建促产业、兴产业强党建,党建与产业互融共进、双向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两个更好”奠定坚实产业基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建护航,构建主导产业体系。浉河区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党建“龙头”工程来抓,坚持高位推动,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切实用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制定了《浉河区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蔬菜产业、草莓樱桃产业、板栗产业、食用菌中药材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全域旅游产业等10个“党建+主导产业”双联盟工作组。坚持全域统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制胜优势。
党建赋能,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秉承着“做亮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理念,浉河区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发展引领、人才引领优势,着力激活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坚持党建沿着产业走、组织沿着产业建,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及时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域设立党组织,把党员群众各方面人才聚力到产业发展中。注重头雁带动作用,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开展“三个培养”,通过引导党员回归创业、把优秀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等方式,让党员骨干逐步成长为产业带头人。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利益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组建了茶叶、莲藕、蔬菜、桃梨、草莓樱桃、葡萄蓝莓、板栗、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养殖、全域旅游十大“党建+主导产业”双联盟,推动不同类型产业链延伸整合,初步形成了茶产业、蔬菜、板栗、草莓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同频共振,推进“四融工作法”。浉河区以提高“两个覆盖”质量为主线,着力推进非公党建“四融工作法”,引领企业党建与生产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赢,以党建高质量发展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融入企业科学决策,把准发展“方向盘”。组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推广建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党员牵头认领科技创新攻关项目66个,推进党员“先锋指数”转化形成企业经济发展指数。按照“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原则,积极打造集办公、服务、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定期开展融入党建元素的各类文体活动,培育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着眼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基层治理,发挥党建工作组织优势,搭建平台引领企业反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