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理
日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开展全国性综合性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手段更多、能力更强了。我们可以通过智慧气象,精准预测到台风的风力、登陆点、路径,减少人员伤亡;我们可以通过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调控大江大河的水量、洪峰,不让洪水肆虐;等等。
但是,自然灾害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在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在自然灾害到来前,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在自然灾害到来之后,我们要积极应对。只有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的“底数”,才有利于提升应对灾害“变数”的能力。因此,开展全国性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意义重大。
此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将全面获取全国六大类22种灾害致灾信息,以及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查明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可以说,这是对我国自然灾害以及抗灾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体检”,发现问题、找出短板、划分风险等级,为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此次普查,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于灾害风险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普查工作历时两年,17个部委,所有省、市、县都参与其中。通过科学、系统的普查工作,有助于各地各部门有效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提升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意识。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宣传推广、警示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筑牢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人民防线。
此次普查,将增强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如,应急管理部门针对重要承灾体、历史灾害、减灾能力、综合风险评估等需求,构建起多套评估与区划模型,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自然资源部门构建起“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及早研判预警;气象部门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相信在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们一定能织密织牢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保障网。
总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功在千秋的大事,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指示精神,动员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