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春,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踏上了中原大地,落脚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民寨村,去采访一位出色的退伍军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德生。
我进村以后,当地的乡亲们就对我说:“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和德生就是党支部书记的典范。”
多年来,和德生获得过多种奖项,如:“河南省政府劳动模范”“河南省委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建设小康村优秀带头人”“河南省退伍军人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河南省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优秀企业家”等,但他始终低调对待,从不张扬炫耀。
和德生常说:“我呢,带头做的那些事儿,都是应该的,这是共产党员的本分。如果老百姓满意了,我就知足了、心安了。”
牢记入党那一刻
1972年,和德生以民兵营长的身份参军入伍,在武汉军区服役。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又连续五次获得嘉奖,成为武汉军区司令部“三结合”领导机构里唯一的一名战士代表。
在入党宣誓那一天,和德生心潮涌动。当他举起拳头,庄严宣读入党誓词时,便下定决心,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一辈子都要为党争光,决不给党抹黑!这一刻,一直牢牢地记在他的心中。
五年以后,和德生服役期满的日子来临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向他发出了殷切的召唤,希望他能回到故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这个关键时刻,和德生选择了退伍还乡。在他看来,家乡更需要他的回归。他决心不负乡亲们的真情与期待……
迈出脱贫第一步
回顾历史发展的轨迹,多年来,滑县民寨村一直积贫积弱,这个拥有四千人口的“穷大村”,地处黄河故道的下游, 1400年前,宋徽宗时代黄河大决口,造成洪水泛滥成灾,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高的像山冈,超过电线杆;低的似水沟,深有若干丈!致使寸草不生,庄稼不长!广大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持续陷入困境,也有过全村饿死400人,家家逃荒要饭的悲惨记录。故有民谣称:“不打你,不骂你,送到民寨村饿死你!”
面对民寨村的历史和现状,和德生的心情难以平静,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的心灵深处,顿时更加强烈。
和德生以全票当选民寨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开始访贫问苦,深入倾听父老乡亲的愿望和呼声,苦苦思索应对之策和脱贫的办法。他还把自己的退伍复员费4500元,全部拿出来,捐给村委会,作为公费使用。
根据调查了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德生大力倡导经营生产“两竹”计划,即生产“腐竹”,以解生活之需;生产“蜡烛”,以备缺电之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打开了销售市场,使“两竹”产品,出售到远近城乡,甚至冲进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
在此期间,家家搞经营,人人做生意,日渐火红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半年之后,民寨村的生活面貌有了新的改观。有些人家盖起了新房,有些人家购买了摩托车……在和德生的带领下,“庭院经济”初见成效,民寨村的老百姓,尝到了最初的甜头,纯朴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决心打响攻坚战
据了解,在繁忙的工作中,和德生有个传统的好习惯,即上靠组织,下靠群众,自己勇当顶梁柱!每到关键时刻,他总会及时召开党支部及村委会两级班子会议,强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继经营生产“两竹”,获得丰硕成果后,和德生又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他在会议上发言:“目前,我们民寨村刚刚起步,乡亲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不能停滞不前。奋斗的路上,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
此时此刻,在和德生的心中,正在谋划着一件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儿。那就是,为了彻底拔出民寨的穷根, “治理千年沙荒,造福万代子孙!”
和德生循循善诱地进行引导,又充满豪气地鼓舞斗志:“我想啊,开弓没有回头箭,打铁还得自身硬!只要党支部和村委会,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带领群众冲锋陷阵,广大群众就会积极响应,热情支持。”
接着,和德生建议成立“开荒治沙突击队”,并担任突击队长。几天后,突击队员们胸戴大红花,在和德生的带领下,进行庄严宣誓:“我是一名民寨村的村民,自愿参加开荒突击队,不怕苦,不怕累,不回家,不要命(拼命干)、不要钱(没工资),下定决心,保证完成治沙任务……”
在一阵阵的锣鼓声中,大家热火朝天地奔向了沙荒现场!
举目望去,当年的沙荒现场,狂风肆虐,沙丘林立,景象一片凄凉。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和德生带领突击队员们,在一排破旧的土房里安营扎寨,吃的是自带口粮,盐水就馍;住的是破席凉炕,打起地铺;穿的是各色旧衣,充当工作服……开始了治理千年沙荒的壮举!
吃尽人间千般苦
为了学习外地的治理经验,和德生和会计申丙全,自掏腰包,徒步而行。正逢夏季,他们忍受着蚊蝇的叮咬和酷暑的燥热,跑了新郑县、民权县、兰考县等地考察调研。白天满脸淌汗,夜晚住进车马店……
有一天傍晚,和德生和申丙全走进了兰考县城的一家小面馆。申丙全问:“老板,面条多少钱一碗?”
女老板爽快地说:“5毛钱一碗,两碗一块钱。”
和德生看看申丙全,难为情地说:“老板娘啊,我们是从外地来的,手头钱紧,开开恩,八毛钱两碗吧。”
老板娘一听,扑哧一声笑了:“哎呀,我在这里开了好几年饭馆,没见过,吃碗面条,还要讨价还价的!中,八毛就八毛吧。”
不一会儿,两碗面条儿上来了。和德生和申丙全大口吃着。
女老板问道:“二位呀,你们到兰考,干什么来了?”
和德生边吃边答:“我们来呀,是想考察一下兰考县治理灾害的经验,向焦裕禄书记学习……”
女老板马上动情地说:“我们兰考县啊,真是八辈子修贤的,有福啊!自从来了焦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让兰考大大地变样了!只可惜呀,他得了重病,走得太早了……”
说着,她抹起了眼泪。和德生和申丙全也感动得泪光闪闪……
夜晚,和德生与申丙全,迟迟难以入睡,决定第二天清晨去焦裕禄的墓地祭奠。
他俩站在焦裕禄的墓前,神情庄重地给焦裕禄三鞠躬,并献上了果品及黄白色的花束……
此时此刻,和德生泪水盈眶,他紧握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向焦书记学习,把民寨村的沙荒治好!
随后,和德生与申丙全又火速来到省会郑州,拜访了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的教授们,请求他们帮助与指导。几位教授面对满脸汗水的客人,很受感动。并立即表态,愿意为民寨村的治沙绿化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和德生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白道口镇党委办公室,向石忠民书记汇报工作,请求上级组织的支持。
脚步匆匆,时光无情。不久,冬天来了。天寒地冻的日子,考验着突击队员们的意志。而铲平一千多亩冰冻的大沙丘,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在几个月的冰冻季节里,和德生与突击队员们,双手双脚都被冻裂流血了;手掌如钢锉,摸一下,如刀刺般扎人;淌血的双脚,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但他们没有一个喊脏怕累的,也没有一个后退当逃兵的。特别是突击队长和德生,在关键时刻,总是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让民寨村的乡亲们深受感动。大家都心疼地说:“这半年多来,德生舍小家为大家,真是吃了大苦了!”“我们有福气,遇上个好书记!”
但是,和德生听后,总是轻描淡写地表示:“我呀,是当兵的出身,年轻力壮的,带头吃点苦没什么,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本分。但是大半年来,突击队员和村民们也跟着我摸爬滚打,晒黑了,累瘦了,真让我于心不忍……大家吃的苦,一点儿都不比我少,想起这些,我实在觉得对不起乡亲们……”
点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多年来,和德生带领广大村民要过好日子的动人故事,也深深地打动了各级领导。从白道口镇到滑县县城,还有河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同志都曾先后前往民寨村视察、看望、慰问广大干群,力挺民寨村这个典型。
生活似歌,岁月如流,几年时光过去了……
但和德生还会想起一段小插曲。
当年,在治理沙荒的重要时段,所用资金严重短缺。无奈之下,他只好前往镇里的农业银行营业所,寻求贷款。为此,他整夜蹲守在银行营业所的门前,终于感动了所长,获得了银行贷款。
和德生的妻子张兰云,是一位贤淑、豁达的女人。她也不会忘记一件事儿,为了购买苹果苗,村里又一次急需用钱!和德生连夜召开干部会,进行紧急动员,要求党员带头,干部带头,义务捐款。
会议结束了,已是半夜了。和德生又急急忙忙赶回家里。
妻子兰云惊奇地问:“德生,你都几个月没回家了,这三更半夜的回来,一定是有急事儿吧?”
德生马上说:“是有事儿,眼下急于购买果树苗,村里又缺钱,我必须带头捐款救急!”
兰云一听,马上说:“德生同志,你以为咱家是银行啊?你一次又一次地带头捐款,已经把家里那点钱倒腾空了,你说该怎么办吧?”
和德生沉吟一下,说道:“兰云,我有两个办法,一是你明天回娘家,向我岳父、岳母借一下,保证好借好还!二是把咱家新买的电视机卖了……”
兰云无奈地说:“反正我也是党员,又是你媳妇,只好听你发号施令了。”
德生高兴地说:“中,中,夫唱妇随,我得表扬你,既是个好党员,也是个好媳妇!”
当然,广大村民更不会忘记,经过艰苦奋战,连续治理沙荒,和德生积劳成疾,左胳膊、左腿突然严重麻木,病倒在治理沙荒的现场!
大家急忙把和德生送进医院治疗。住院后,他竟三天三夜昏睡不醒!村民们得知后,都纷纷前去关心探望……
原白道口镇党委书记、德生的好战友石忠民,也亲自去医院看望,并站在病房门口守护三天三夜,劝说村民们不要打扰和德生的治疗。
但是和德生的病情刚刚好转,他就要拔掉针头,马上出院,回到治沙现场。他躺在病床上,懊恼地埋怨自己:“和德生啊,和德生,你小子没出息,关键时刻却躺倒了,这还像个退伍军人吗?这还是个共产党员吗?”
就这样,大病尚未痊愈,和德生就拖着疲弱的身子,回到了治沙的前线,与突击队员们一起,又继续战斗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含泪播种的人,定会含笑收获。在和德生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奋斗,民寨村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处处绿树成荫,花果飘香……
在采访中,我抓住机会,与忙碌中的张兰云有一次难得的交流。
她说:“我和德生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对他,我是太了解了。他这个人,浑身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他很少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却深深关爱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记得德生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我和德生,是父老乡亲们看我长大的,我的一言一行,都要接受大家的监督。如果我贪污了,我腐化堕落了,就立即下台,接受严惩!他的话语刚落,台下的群众就掌声一片!”
创新奋进奔小康
大家都说,和德生是个创新奋进的人,从不满足现状和已有的成绩,他还有更高的目标继续攀登。
为此,他挤出难得的业余时间,抽空复习功课,竟然考上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同时又先后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培训和深造,用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为老百姓办事的能力。
他与时俱进,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民寨村选择新的经济发展出路……
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目光就盯上了农药行业。和德生觉得,这个时候引进生产新型高效农药,正是恰逢其时,定会受到广大棉农的欢迎!于是,他提出创办农药厂的大胆设想!
当时,正赶上春节临近,和德生觉得时机不等人,宁可不过春节,也要火速前往天津、北京等地,调查寻找新农药的可靠资讯和产品样本。
于是,他领着人马,带着干粮,匆匆上路了……
这几位朴实的哥们儿,迈开双脚,迎着寒风,走访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单位,弄得接待方惊异地感叹:“哎呀,哪有大过年的就登门工作,真是奇迹了!”
实践证明:历经风雨,始见彩虹;只有突破,才有精彩。终于,和德生及其伙伴在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发现了该校研制的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性的杀虫剂——50%辛氰乳油,又名“新光一号”。和德生和伙伴们兴奋异常!
和德生深知,农药生产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和德生还提出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做到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为此,棉农们都啧啧称赞:“‘新光一号’农药是棉虫的无声杀手,棉农的忠诚卫士!”
可以说,“滑县农药总厂”的建立,凝结着和德生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心血,也是和德生与时俱进的人生航标。
情怀之花向阳开
和德生曾说:“衡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只有一把尺子,那就是看你,是为自己捞好处,还是为老百姓谋利益……”
和德生毅然选择了后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让高尚的情怀之花悠然绽放……
在民寨村,和德生自掏腰包,为乡亲们修建了一条亮堂结实的村路,实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美好愿望。
在民寨村,和德生具有远见卓识。为培养人才,他曾先后推送孙广红等十几名年轻人,到大学深造。大学生们毕业后又以感恩之心,回到了民寨村服务……
在民寨村,和德生倾情创办了“敬老节”。带领村民们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尊老敬老的孝道之风。年年岁岁给村中长辈送温暖,发放生活用品,让老人感受党的阳光,享受快乐晚年……
在民寨村,和德生精心呵护孤寡老人和残疾老兵等特困户,让这部分弱势群体,感动不已,泪水盈眶,发自内心地赞扬和德生“是贴心的好党员、好书记”。
特别是2000年,在和德生的爱心努力下,村中盖起了一排排的别墅房。他首先安排村民们,先后住进了漂亮的新房舍,但他却始终住在简单改建的旧平房里。在他的带动下,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一个人都没有搬进别墅群,至今也坚守在旧居中。
如今的和德生,在奔向中国梦的征途上,依然退而不休,壮心不已。家国情怀,依旧奔腾不息……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夕阳西斜,霞光瑰丽,张兰云陪着和德生在村街上散步。
张兰云看着和德生缓慢走动的脚步,有点儿心疼地问:“德生啊,这些年你舍小家、为大家,都累成这样了,你后悔不后悔?”
和德生咧嘴一笑,从容地回答:“兰云,说句心里话,我不后悔,也从来没后悔过,谁叫咱是党员呢。我走过的路,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至今无怨无悔,乐在其中……有人说我大公无私,是个傻子,但我觉得我傻的还不够,在有生之年,我还想再干点儿事儿……”
张兰云疑惑:“怎么?你还想奋斗啊?”
和德生:“我的心中,确实还有一幅新的蓝图,让乡亲们的好日子更加甜美。”
张兰云惊喜地问:“什么蓝图啊?”
和德生兴奋地说:“这就是建设四大园区,即北有百果园游览区,南有农业科技观光区,东有宜居别墅区,西有高科技工业区,把民寨村变成现代化的美丽乡镇!”
当我告别滑县民寨村的那天清晨,抬头仰望万里晴空,只见蓝天似海,白云如帆,一行大雁正在高高飞翔,特别是那只领航的头雁,更是振翅鸣叫着,一往无前……我仿佛又看见了和德生那奋发进取的身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