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栉风沐雨 迎难而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摧毁了国民党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新社会的主人。

当家做主的信阳人民,激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空前热情,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一穷二白的大别山老区红色土地上绘就美好的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从1949年3月信阳、潢川地委的建立到1952年12月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豫南同全国一样,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1952年信阳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由1949年的30.8万元猛增到346万元,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3.655亿元上升到5.7亿元。 1953年,党中央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条件和国际形势,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信阳各地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增产节约运动和技术革新竞赛,积极探索工业、水利、交通等各项建设的发展之路,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信阳实现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信阳地委根据中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探索工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比较顺利的七年相比,从1956年9月到1966年5月这十年时间,是信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曲折发展的十年。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信阳地区党的组织与党的工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信阳地委始终没有放松经济建设,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完成了一系列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因此,信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仍得以发展。到1976年年底,信阳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20.5940亿元,与1966年的10.1478亿元相比翻了一番。 1976年10月,信阳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左右时间里,中共信阳地委在全区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左”的思想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出现徘徊前进的局面。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使信阳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