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位于我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两眼观江淮”之称,是淮河上游主要支流灌河发源地,距离商城县城60余公里。林场始建于1956年,辖区总面积20.4万亩,包含8个资源管护站和6个行政村。全场活立木蓄积达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7.43%。2001年8月,经省林业厅批准设立省级森林公园,2006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林场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性林场”“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全国十佳林场”“国营林场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6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和河北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广的森林经营“样板”;2019年9月23日,“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开幕,黄柏山林场作为全面启动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的典型代表被选登,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参观;2020年7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
大力弘扬“四干”精神
绿了青山白了头
黄柏山林场65年的发展变迁史,是商城人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辉煌成就的取得,是“敢干、苦干、实干、巧干”“黄柏山精神”的生动体现。65年来,黄柏山林场以“敢干”的气魄开荒拓土建功立业;以“苦干”的品格接续奋斗永不停息;以“实干”的作风稳扎稳打聚沙成塔;以“巧干”的理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往昔“山高坡陡石头多,荒草葛藤满山窝,年年冬季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的荒山野坡,孕育成了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人工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林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论的典型例证。
黄柏山林场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三代林场职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林工们始终以“绿了青山白了头,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座右铭,坚持三代共干一件事,夫妻同护一片林,父子兄弟齐上阵,不管环境多么苦、形势如何变、别人怎么看,他们对一山一水都充满亲劲,对一草一木都倾注感情,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每棵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每片林。历届林场领导班子都始终围绕提高森林质量这一目标不动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健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事求是干事创业。黄柏山林场正是凭借这种科学求实、实事求是、务实重干、真抓实干的作风,最终把荒坡变成了绿地、把山场变成了林场,用踏踏实实的大干实干成就了黄柏山人的绿色梦。
科学培育森林资源
既有“颜值”又有“价值”
多年来,黄柏山林场始终坚持植树造林、科学营林和生态护林同步进行,护林营林不怕苦、植树造林不止步,始终坚持造林高标准,做好“增量”“变量”“质量”三篇大文章,着力提升林场的颜值和价值。
科学抚育促“增量”。一方面,林场弘扬老一代求是造林的优良传统,坚持自采自育自造的“三自方针”“三砍三留”抚育法,“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建造乡土林,另一方面,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流域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综合施策,不断调整林分结构,使单一的人工同龄纯林逐步调整为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
筑牢防线控“变量”。林场充分发挥护林防火指挥部职能作用,加大投资购置风力灭火机、消防车辆等,提升专业消防队和消防预备队能力,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有效防范林场森林火灾发生。发挥森林资源管护职能,加大管护力度,形成场村“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和林木资源保护等工作拉网式排查,常态化监管,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盗采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系统,组织技术人员全方位开展虫情测报工作,不定期检查抽查,提高防治减灾、应急反应能力,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指标,达到了“一降三提高”的总体要求,有效防止了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传播蔓延。
加强管理提“质量”。林场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方案,对区域内所有古树名木实施编号管理,设立专门标识牌,明确责任部门,安排专人管理,落实奖惩制度。目前,已完成挂牌、编号的珍稀植物和树木中,树龄最长的两株银杏树已有1300多年。据测算,黄柏山林场森林植被每年能固碳15万吨,产生氧气11万吨,为周边输送净水1.6亿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间峰值可达每立方厘米47.8万个,均值达20.7万个,分别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428倍和165倍,每年可实现25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森林资源总价值高达4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场始终坚持保护生态、优化生态、转化生态、利用生态的理念,积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生态优先,逐步扩大以“三杉”(杉木、柳杉、水杉)为代表的速生丰产林,以油茶、茶叶为代表的经济林,以天麻、茯苓为代表的中药材,以山野菜、盆景、花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规模,带动了绿色苗木、山野特产等产业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立足近20万亩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和效用,通过全方位抚育和多层次开发,充分发挥森林供氧功能,创下国内负氧离子峰值最高纪录;发挥森林储水功能,每年为周边蓄积水资源1.6亿立方米。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林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实现与北京天时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牵手合作,依托生态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色林果业、林下经济、旅游延伸产业、中药材等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了从“卖树吃饱饭”到“看树吃好饭”的华丽转身,焕发出勃勃生机。林场每年提供临时社会用工1.5万人次,创造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采集和销售、手工艺品等产业,每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社会总收入近3亿元,为助推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有塞罕坝
南有黄柏山
黄柏山林场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弘扬“黄柏山精神”为抓手,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实践教育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5月21日,《河南日报》头版刊发了介绍黄柏山林场的长篇通讯《青山不老》,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批示指出:《青山不老》真实记录了黄柏山林场职工用理想和汗水谱写绿色新篇章的奋斗历程,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带领全市人民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黄柏山干工作的“三股劲”,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加压奋进、永不停息,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先行区,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信阳贡献。中央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相继深入林场,宣传“黄柏山精神”,在全国林草系统特别是河南省掀起了学习“黄柏山精神”的热潮。
为传承和弘扬“黄柏山精神”,更好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林场成立了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中心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柏山精神研究中心,建成了黄柏山展览馆和黄柏山林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功举办了散文高峰论坛,先后打造了滴翠湖森林沐浴区、小林海、狮子峰、李贽书院等教学点,研发了1日至7日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教学培训课程,出版了一部报告文学《大别山的绿脊梁》,打磨了一本高质量场志,制作了一堂生动的课件《“黄柏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邀请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组拍摄了高水平的宣传纪录片《柏山长青 国脉家承》,建设了一支“黄柏山精神”宣讲队伍,并先后与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实施了校地对接,成为信阳市委及所辖县区各党校党性教育基地、信阳市中小学生、各类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先后接待20000余人次参观学习。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被信阳市绿化委员会认定为市级林业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省市县先后召开会议,提出要推动老区生态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着力打造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明确以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础,创建中国(大别山)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打造成中部地区“两山”理论教育培训中心,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专班。为此,黄柏山林场抢抓机遇,按照“中国有个塞罕坝,中原有个黄柏山”的战略定位,深刻诠释“黄柏山精神”的红色基因密码和绿色思想内核,充分展示黄柏山林场“三代”林业工人以场为家、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改革创新的精神品格和“小林场也要办大事”的胆识魄力,通过与各级各类学校联合,研发创办系列“林间课堂”,不断丰富拓展生态观念教育、生态科普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治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生态体验教育“六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聚力将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基地、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成果的展示基地、生态文明知识的科普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的研学基地。
如今,林海茫茫,山岭长青。青丝变白发、沧海变桑田的林业精神已经渗透到黄柏山的每一个角落。展望未来,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纪道宝饱含深情地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忠诚使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扎实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