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走过百年风风雨雨,党带领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我市各医疗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依托本地资源和特色,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开展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际成效。
连日来,市中心医院、市中心血站、市中医院等单位陆续通过举办专题党课、红歌献给党、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中进一步感受思想伟力,同时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健康进社区”活动,“零距离”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等健康服务,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党员故事
梅海云:仁心仁术 至精至诚
“看病人首先要看人,不是病在前面,不是眼里只有病,而没有人。”这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梅海云经常说的一句话。
过硬的医术是一个医生从医最基本的要求。从医28年的梅海云,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对待患者更是耐心、细心入微,时刻以病人为中心,怀着一颗热心、仁心为患者服务。
神经内科急诊多,无论什么时间,梅海云都逢叫必到,组织协调相关人员及科室参与抢救急症患者,遇到急诊手术加班加点是常态。在日常出门诊期间,她经常遇到外地病人,因时间紧当天做不完检查,便会尽力联系相关辅助科室说明特殊情况,看能否加班为病人当天检查完,以免耽误病情。有时遇到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不管加班多晚,她都会给患者看完再下班。
神经内科因脑出血、脑梗塞导致瘫痪的病人居多,且病人情绪波动大。梅海云不仅会认真为患者治疗疾病,而且还关注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对每一位患者制定不同的诊疗康复方案,让患者不仅得到身体方面的康复,更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无论再忙,梅主任对待病人的态度永远都像家人一样亲切,对待同事也如亲姊妹。在工作中,她还利用各种空闲时间帮助科室里的年轻医生提升专业知识。”神经内科一名护士说道。
“从周一到周六,我都会带着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去查房,重点查看危急重症患者、新入院患者,边查房边教学,传授经验。每周我都会在科室举办一次业务学习,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授课内容,积极备课、精心讲解。”梅海云说,只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梅海云告诉记者,在看病问诊的过程中,她也会遇到一些瓶颈问题,便会与患者多交流询问病史,收集更多患者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再制定具体的诊疗方案。
作为市卫健委健康巡讲成员,梅海云还坚持下乡义诊,积极参加“送医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她先后在国家、省级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余篇医学论文,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梅海云高尚的医德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她先后荣获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优秀党员、市卫健委满意医生、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等称号。
陈宏:迎难而上 勇挑重担
新冠疫情的持续反复,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新冠疫苗的接种,为群众的健康增加了一层安全屏障。在疫苗接种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在他们当中,有这么一位老党员,每天就像个“马达”一样不知疲倦、不辞辛苦,各个接种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就是有着30年党龄、25年工作经验的市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主任陈宏。
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启动以来,陈宏每天6点多就到门诊上班,深入预防医学门诊各个接种点或维持排队秩序,或给群众做接种解释工作……一天下来,喉咙嘶哑了,他未有一声怨言,总是笑着说这是自己分内之事。
看着接种人员每天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陈宏满心感动。“我希望大家到门诊接种时,如果排队久了,感到烦了,请不要责怪接种人员,麻烦给他们一个微笑。”在接种现场他号召群众,“接种人员太需要理解与支持了,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一个拥抱、一个点赞,都会让他们感到被认可。”
谈及接种人员,陈宏表示,由于免疫规划工作烦琐,基层接种人员流失严重,接下来将着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会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数字化接种门诊,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
连续长时间奔波接种现场,当问陈宏觉得累不累的时候,他微笑着说不累。有时遇上群众的不理解,难免会受到委屈,他总是以一个微笑、一句“没关系”而轻松化解。正是因为有了他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挺身而出,以大局为重,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全身心地投入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才赢得了群众对疫苗接种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陈宏说:“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不少市民犹豫要不要接种疫苗,持观望态度,缺少主动性、依从性。”
连日来,陈宏正联合多部门开展新冠疫苗接种相关宣传工作,呼吁民众主动接种疫苗。“大家要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想法,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疫苗接种工作。只有高接种率,建立起群体性免疫屏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达到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目的。”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陈宏时刻履行着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杨丽:用爱呵护 点亮希望
作为商城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在护理一线工作近20年的杨丽,每天就像陀螺一样,来回在各个病房里忙碌着。她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充分展现在工作岗位上。
工作中,杨丽用母亲般的细心与耐心,关爱着每一个稚嫩的生命,用天使般的爱心,践行着对患儿及其家属的诺言,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儿科护士救死扶伤的天职。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儿童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进行着对危重患儿的抢救。有的危重患儿送过来时,没有呼吸、心跳,杨丽与同事们便会争分夺秒,拼尽全力抢救。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医务人员加班加点奋战在抗疫一线。杨丽认为,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她应该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通过自己专业的医疗护理技术,为群众健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接到医院组建医疗队的通知后,杨丽主动请战出征,但在激动之余又有一丝担忧:“孩子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家人会不会支持我?”但是,面对疫情,杨丽铭记使命:“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必须向前。”
就这样,她来不及征求家人的同意,就加入抗击疫情的医疗队伍中,与“战友”一同前往疫区,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按照要求,每转运一例患者,杨丽都要更换一套备用防护服,对车辆和自己周身进行严格消杀,而后,准备迎接下一例转运任务。她说:“因为全天都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和硅胶手套,一天下来,我们负压车转运组的每个成员脸上都满是压痕,耳朵后面也是勒痕,有的人手背上还长满湿疹,但大家毫无怨言,默默地奉献着。”
别看杨丽身材娇小,可她干劲儿十足。不管是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还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她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近20年来,她带领自己的护理团队,为患儿悉心服务,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小生命。每天上班她都是最早到、最晚走,为的就是干出样子、做好标杆。其高标准的要求和耐心细致的服务,得到广大患者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刘晓梅:坚守一线 守护生命
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刘晓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刘晓梅从黄河科技学院毕业后,被分到市第四人民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有着13年护理经验的她,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注重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用心呵护患者,用情体贴患者,用爱温暖患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应该时刻发挥带头作用。”作为一名党员,刘晓梅常常率先垂范,为年轻人树立榜样。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不仅关心住院患者,还经常随医院工作队进行义诊、巡诊。对于她来说,休息时间本就少之又少,但她觉得只要能为患者多做点事,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中,刘护士长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国家和人民需要她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该科护士付欢欢说。2017年,医院准备成立EICU,她牺牲产假时间前往市中心医院学习,在学习后又立刻投入到科室创建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时间就是生命,尤其是抢救病人必须争分夺秒。”刘晓梅说。有一次,一位肺部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突发面色青紫、无意识、无呼吸、大动脉波动消失,她立刻投入到抢救中。其间,患者反复出现室颤,心跳骤停数次,她先后为患者除颤7次。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转危为安。
还有一次,一个新住院患者刚走进科室的大门,立刻意识模糊,颜面部、四肢末梢发绀,当时测血氧饱和度42%,测血气:PO2 56mmHg、PCO2 69mmHg。刘晓梅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为93%,测血气:PO2 105mmHg、PCO2 44mmHg,患者意识逐渐转清。
由于在工作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刘晓梅先后获得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平桥区疫情防控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