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坚持“三个引领” 放大“三种效应”


——光山县高质量抓好基层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 博 郭 靖

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光山县等地考察调研以来,光山县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思想引领,放大初心效应;坚持组织引领,放大堡垒效应;坚持作风引领,放大头雁效应,取得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全县累计带动32419户群众增收脱贫,2019年实现贫困县摘帽。去年,光山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今年,光山县委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坚持思想引领 放大初心效应

光山县辖23个乡镇(街道)、364个村(社区),曾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县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31户100038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思想是个“总开关”。光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放大初心效应,突出做到“三向”。

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方向。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光山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利用县、乡党校等阵地,广泛开展城乡支部帮扶共建“手拉手”“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党员干部参与率达100%。

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决策导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光山县坚持问题导向,寻根溯源,探病开方,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定计,因人施策,坚持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制定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政策措施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全县共向主导产业实体投入项目188个、资金3.2亿多元。

以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为工作指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光山县7100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坚持“昼访夜谈”,创新实施“周四扶贫日”,通过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形成了“五种精神”,即满怀热情、真诚为民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善做善成的攻坚精神,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爱光山,加油干,奔小康”。

坚持组织引领 放大堡垒效应

光山县共有1385个基层党组织,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近年来,光山县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放大堡垒效应,内外结合抓好“四强”。

强班子。光山县委着眼发展,高质量做好乡镇党委、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打造过硬的乡镇、村班子。全县364个村(社区)支部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村均1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1名女性干部、1名产业带头人全部达到100%,实现“一降一升”的目标,班子整体结构明显优化。着眼未来五年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乡镇党委换届,新一届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党政正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2.53岁、40.11岁,较换届前分别降低4.27岁、2.94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65名、党政正职6名,分别占乡镇领导班子的35%、党政正职的18%,功能显著增强。

强头雁。深化“领头雁”工程,实施“头雁领航、群雁齐飞”行动,创新设立了5个“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帮带提升、实践创新功能,结合上挂锻炼、全员轮训、学历提升等,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连续六年按20%的比例增加工作报酬,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突出贡献奖”“任劳任怨奖”“明显进步奖”,18人考录(聘)为乡镇公务员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1人提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激发村党组织书记扎根农村、推动发展的工作热情。

强引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组织建设高质量。一是党建引领乡村主导产业发展,把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县委书记和县直相关部门、乡镇(街区)、村和产业等党组织“一把手”齐抓共推的工作局面。全县规划了茶叶、油茶、稻虾共作、特色种养等四大乡村主导产业核心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班子成员联系服务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等“三项机制”,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产业联合党总支4个、党支部79个。充分发挥县、乡产业党建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共商发展,共破难题,推动乡村主导产业跨区域、规模化发展,全县共发展茶叶24万亩、油茶25.5万亩、中药材3万亩、“稻虾共作”14.7万亩,撬动120多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孵化人才3100余人,带动3.1万多名群众增收,实现抓党建、兴产业、聚人才、富群众、促发展的多赢。二是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深入实施“红色引擎计划”,打造全科网格党建,推进职能部门、群团组织、驻区单位、红色物业、社会组织等协同共治,4100多名在职党员“双报到”,着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三是党建引领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在官渡河区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上建立临时党组织24个,成立“共产党员先锋队”60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强外建。光山县是实施流动党员“金桥工程”的发源地,全县在外务工党员达1514名,已建立外建党组织45个,主要集中在北京、郑州、武汉等17个城市。在“我为家乡栽棵树”“我为家乡安路灯”“我为家乡治水塘”活动中,外建党组织已累计捐资8000余万元。去年疫情防控中,外建党组织捐赠抗疫专款和物资达177.43万元。

坚持作风引领 放大头雁效应

光山县有30002名党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光山县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放大头雁效应,重点强化“三主”。

强化主体意识。突出政治统领,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讲政治、作表率的自觉性,始终在政治方向上“把好舵”。通过实施“书记攻坚工程”、县处级干部“包村联系抓支部”,开展“村级分类晋级管理”,高标准打造29个省、市级基层党建示范村,以点带面促进党建工作提升。特别是光山县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光山县等地考察期间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利用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红色教育阵地,广泛开展体验教育;在东岳村部召开贯彻落实总书记调研指导精神现场推进会。

强化主动意识。突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率先示范,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领学在前,冲锋在前,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光山县通过“一把手”带头抓,深化“三个培养”,推进“头雁领航,群雁齐飞”行动。在产业链支部党员中开展“比技术,看谁生产效益高;比产量,看谁贡献能力强;比奉献,看谁带动人员多”的“三比三看”主题活动,形成了“争当担当作为好干部,争创干事创业好团队”的浓厚氛围。

强化主责意识。突出担当作为,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光山县通过实施“领头雁”工程,培育市、县两级新型党组织示范点19个,440余名专业人才与村结对,指导发展产业。通过实施“移风易俗治理”“文明创建示范”等行动,广大乡村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一约四会”,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通过“双星创建”,全县涌现了“五星级文明户”700余家,槐店乡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