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 符浩
近年来,淮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平安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探索建立“三化融合”机制,一体推进问题发现、处理、防范的闭合流程,丰富社会治理模式方式,夯实了乡村平安建设根基,实现了“两零”“两下降”“两提升”的目标,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县。根据信阳市《第一季度全市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度情况通报》,淮滨县公众安全感位居全市第一名,政法机关执法工作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三名,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大幅提升。
推行扁平化治理 解决问题在“小”
“乔所长,我的这个事情咋办呀?我快愁死了。”日前,张庄乡新湖村村民周某急匆匆地找到乡司法所所长乔金山,称自己与丁某在乡工业园合伙经营一家电动车组装厂,现因丁某身患癌症,两人经营管理理念出现分歧,导致企业处于停滞状态,希望出面帮忙调解。
简单了解事情原委后,乔金山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迅速展开调查,经4天的走村入户,终于摸清了纠纷的缘由。考虑到丁某是癌症患者,情绪过于激动,乔金山通过唠家常的方式,先稳住丁某情绪,待其情绪缓和后,摆事实、讲道理、宣法律,历经10多天的耐心讲解、来回奔波,双方终于握手言和,避免了可能会发生的事故。
从“小”做起,树立积小安为大安的理念。该县在平安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把行政、司法的资源和力量推向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减少问题的处理层级,扁平化治理小纠纷、小隐患、小诉求,确保“小”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既最大限度防止问题的升级转化引发群众信访,又满足群众的法治需求、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资源下倾,搭建平台。该县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在乡村两级整合基层公安、法庭、司法、民政、社保等工作力量,建立“一办三室”,即平安办、警务室、司法调解室、人民调解室,采取集中办公、集成服务、集约管理的形式,开展平安法治宣传、收集社情民意等,把小问题及时解决,把群众求助的小事项快速办理。目前,全县共建立乡级综治平台19个、村级综治平台295个、警务室295个、人民调解室295个;共聘请老支书38名、老教师75名、老党员235名,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力量下沉,依法治理。该县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保平安的作用,最大限度将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完善县乡村调解组织一体化建设,实现一个县级调解机构、19个乡级调解机构全覆盖,配齐配强338名村级专职人民调解员,建立淮乡韵、徐希信、杨玲等以调解员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23个,完善了覆盖城乡的调处化解网络,保证了人民调解工作纵到底、横到边,进一步提高调处化解时效性和成功率,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聘请59名律师作为村级法律顾问,完成“一村一法律顾问”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强基层人民法庭建设,县法院把邻里纠纷、婚姻纠纷等165起诉讼案件的庭审活动,设在村支部和田间地头,方便群众诉讼,强化法治教育。
重心下移,全民共建。该县动员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平安创建,构建党建联抓、网格联治、群众联动的基层治理同心圆。实行网格员多项职能职责一肩挑,切实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隐患信息不能及时上报、邻里纠纷不能及时化解、政策法规了解渠道少的问题;组织法律志愿者、“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开展法治宣传,引导群众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创新群防群治工作,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开展义务巡逻,做好治安防控;开展“社区吹哨、党员报到”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履职,开展志愿服务、做好文明劝导、环境整治、巡逻服务,实现“群众的事大家管、大家的事大家办”。
推进网格化管理 发现问题在“早”
“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啥?不还是安全问题嘛。过去,走在街上都要小心翼翼,怕小偷偷钱包、怕坏人偷自行车。现在无论白天黑夜,街面上都非常安全。”6月21日,淮滨县群众周滨深有感触地说。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该县总结推广疫情网格化防控的成功经验,在疫情集中防控结束后,进一步做好网格的科学划分,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信息平台的完善,聚焦民生服务,主动收集网格内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全领域划分网格。该县依托党建“3458”工程,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发挥村(社区)主体作用,激发党员干部主体意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因地制宜,科学划分基础网格,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的原则,采取基础网格与专属网格相结合的方式,将城乡社区、工业园区、商圈、楼宇等分类划分3047个网格,实现地域、领域全覆盖。
全网格配备人员。该县根据“便于组织、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精细划分四级网格,按照“网中有格、按格定岗”的原则,选优配齐四级网格员,选配专职网格员336人、兼职网格员3095人。落实全县党员干部“网格双报到”制度,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在疫情严格防控期间,把全县24个社区划分为422个网格,设立党员中心户1105个,2900多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扎实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向小区、楼院延伸,有效充实了网格力量,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全方位收集信息。该县紧紧依托网格化管理这条主线,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基础,全面核实完善“人、地、事、物、情、组织”等综治信息平台基础信息模块的数据,录入人员信息62万余条、房屋信息20万余条、楼院信息15800余条、组织机构信息350条、重点人员信息2800余条等。2020年以来,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疫情、警情、社情等各类信息8万条次;统筹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采用手持终端进行信息采集上报,按照“受理、分流、办理、回复、归档”等流程,督促办理进度,提升服务时效性。
全天候开展巡查。该县聚焦风险防控,将诉调对接、公益诉讼、司法矫正、心理服务、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嵌入网格,加强对重点人员、特殊人群走访服务,全县社区矫正在册人员328人,无脱管、漏管现象;90名严重精神障碍肇事肇祸患者纳入管控范围。做好源头发现、联动处置,2020年以来,共排查涉及盗抢骗、非法集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风险隐患5045起,全部及时得到妥善处置,提高预测、预警、预防风险能力。
推动立体化处理 处置问题在“快”
“公安街这边堵车了,请速来支援。”6月18日下午6时,城关派出所民警鲍永军通过航拍了解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该县公安交警大队骑务中队。
不到5分钟,只见疾驰的摩托车驶入街道,迅速开启指挥模式,很快便疏通了道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针对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小治安、小隐患问题,该县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基础上,注重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采购巡逻“无人机”、组建警用“铁骑队”、推广农户“微监控”,将“雪亮工程”触角向空中拓展、向面上扩散、向末端延伸,构建了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雪亮工程”为中枢神经,空地一体,点线面结合的快速反应处置机制,确保问题发现得更快、处置得更及时,建设平安乡村的根基更加牢固。
“无人机”高空巡查。全县投资200万元,为19个乡镇配备购买65台无人机,以乡镇为网格,由乡镇派出所调度指挥,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部位、治安卡点不间断巡逻,强化疫情防控、安保维稳、应急处置、侦查破案、交通管理、紧急救援、禁燃禁放等方面的巡逻巡查,有效弥补了监督管理人员不足、摄像头不能移动、巡逻队不能及时发现的短板。去年以来,巡逻危险水域3000余处,驱散违法疫情禁令扎堆聚集人员1000余起,疏导交通堵塞800余起,及时发现秸秆燃点80余处,成功破获非法种植罂粟2起。
“铁骑队”高速反应。城区组建一支由26名骑警组成、各乡镇派出所组建一支由2名骑警组成的专职专业、机动灵活、扁平指挥、交巡结合,以摩托车为核心警务装备的一线执法勤务工作队伍。铁骑队一人一车为一骑,统一使用警用摩托车执勤,每名队员配备一套以上警用摩托装备,佩戴PDT数字对讲机、执法纪录仪,配备警械、武器等执勤装备,无警情巡逻大街小巷、有警情快速赶赴现场,提高了突发事件和交通拥堵的处置效率。在疫情严格防控期间,铁骑队出警巡逻200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38件、移交道路违法行为案件22起、驱散扎堆聚集人员750余起、纠正不戴口罩行为1100余人次,有效加强社会面管控,成为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微监控”高效防范。该县推动“平安乡村”项目建设,采取“三大通信运营商+农户”模式,群众购买手机流量套餐,运营商赠送探头,免费为村民联网智能摄像头,能语音对话,能智能报警,能联网“雪亮工程”,让千里之外务工人员,随时掌握家中情况,消除了乡村巡逻盲点,有效破解了“空心村”治安防控难题,丰富农村地区技防系统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延伸视频监控触角,强化末端防范。目前,“平安乡村”项目已在全县推广,力争在年底实现全覆盖。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该县通过“三化融合”机制的落实,强化了党建对平安乡村建设的引领,整合了行政、司法资源,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推动了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的落实,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们将以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坚决打赢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攻坚战,在更高起点和更广领域推动平安淮滨建设更富实效、更可持续,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淮滨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新华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