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李 海
麦浪翻滚,金穗飘香。5月30日,在息县项店镇李楼村,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与茅台集团合作的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里,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满载丰收的喜悦,纵横驰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节目”——《今日中国》河南篇《河南:百年风华 “豫”见美好》麦收现场直播正在这里举行。
寻着麦香行至息县县城,塔吊林立、机声隆隆的项目建设场面更是让淮河儿女心潮澎湃。
总投资50亿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工程节制闸主体施工,一期从开工到开学仅用180天的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校区的二期项目建设正酣,一期从决策到建成仅用155天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中的三期工程主体即将完工……
近两年到过息县的人,在感受“息县之变”的同时,也无不惊叹“息县速度”,心中大抵都会有一个问号:“息县之变”缘何而来?“息县速度”如何创造?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改变面貌的主要手段、锤炼干部的主要阵地。”息县县委书记金平掷地有声,“‘息县之变’离不开项目支撑,项目建设创造了‘息县速度’!”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息县县长袁钢坦言,夯实责任,形成合力,关关前置,环环相扣,才有了项目建设的拔节生长。
走进息县,一探究竟。“息县速度”并不深奥,可以从“密钥”“关键”“锐器”“法宝”中找到答案。
紧握项目前期这把“密钥”
“抓项目就要抓前期,前期工作做得越实,各类审批程序进展得越快,项目建设的干扰因素就越少,项目就能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息县项目办副主任司俊参与过信阳师院淮河校区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每个环节都要细之又细,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司俊颇有感触地说,项目前期涉及方方面面,从项目立项、办理选址,到用地规划、环评报告,再到可研审查、方案审查、资金筹措等,有些审批在县里就可完成,但是许多重大项目的审批权限在市级、省级甚至国家部委,这就需要有一套健全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来持续跟踪落实。
为提高储备项目、申报项目的成熟度,息县县委、县政府每年会根据上级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和本地发展规划排出一批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县四套领导班子,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每年多次召开全县项目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
“必须要有钉钉子精神!”息县发改委主任宋彬说,为了重大项目尽快得到上级审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领项目专班“跑部进厅”汇报衔接。
在县级层面,息县实行“集中审批、限时审批、容缺审批”工作机制,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要件,最大限度压缩项目前期手续审批时限。
狠抓项目用地这个“关键”
充分的土地要素保障、高效率的土地报批,是项目落地的基础,也是创造“息县速度”的关键。
“保护耕地、保护生态、保障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保驾护航,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息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李华坦言,“尽职尽责、高质高效、严格严谨”三大作风工作标准,为用地保障夯实了基础。
据李华介绍,息县坚持打响土地整治“息县模式”名片工程。2006年至今,共实施67个土地整治项目,总建设规模90.85万亩,总投资20.64亿元,新增耕地16.44万亩。利用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报批土地2.6万亩,既保障了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所需,又通过指标流转有效支持了郑州航空港、信阳明港机场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各项交易收益达65.26亿元,有效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为“息县之变”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项目一旦立项,土地组卷工作就刻不容缓。在项目选址前期,要充分考虑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三条红线’刚性指导,确保用地方案最大限度契合用地需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尤其避免批而不供、供而不用,还要提高组卷效率,不产生遗留问题,避免因区片地价、社保费用等因素损害被征地农民权益……”谈及组卷工作的不易,在县自然资源局负责项目土地组卷工作多年的息县招商中心副主任李伟莉感触良多,“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校区一期项目的土地组卷,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5天就走完了县级流程,最终得到省里批复仅用45天。而一般类似的项目往往至少需要半年左右才能完成。”
与此同时,息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出一条和谐征拆新路子,实现了“拆迁万亩零信访”的息县奇迹,为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施工环境。
“把拆迁群众安置在公园边、医院边、学校边。”信阳师院淮河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夏映金曾任息县商务中心区党组书记、主任,他带领商务中心区一班人,探索出了“新政策与老政策相结合、人口计量与房屋计量相结合、货币补偿与实物补偿相结合、征拆前思想疏通与征拆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和谐征拆新路子,累计征收土地2万余亩、拆迁房屋50余万平方米。
“随时解决,现场解决,找我解决”。正是有了一大批敢担当、勇担当、善担当的一线干部,项目建设的战场上才会不断刷新更多的“息县速度”。
瞄准资金保障这件“锐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始终是困扰息县发展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思考、关注的难题和焦点。
“6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和担保公司累计融资近70亿元,进入财政部PPP中心管理库的4个项目总投资63.6亿元,争取专项债券项目27个、资金32.1亿元,创新推出‘建租贷’‘购建贷’等融资模式,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十大金融创新模板息县占到2个……”息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家才说,这些带有“息县智慧”的投融资方式,带动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流转、河砂治理等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美好息县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投融资的体制机制更新变化快,政策‘窗口期’稍纵即逝,抓得住就能保得住项目落地,抓不住就会造成‘一步慢、步步慢’的局面。”参与息县多个重大项目建设的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玉深有体会地说,“融资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突破条条框框!”
这是一组闪亮的成绩单: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项目仅用一个多月就成功争取到农发行5.5亿元中长期贷款,实现了农发行其他新型城镇化建设教育类项目中长期贷款在信阳的零突破,探索创新了“公司融资建设+学校承租运营”息高自营融资模式,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十大金融创新模板之一;
用“建租贷”模式与阿尔本公司合作实施阿尔本制衣(息县)扶贫基地项目,顺利实现了企业“拎包入驻”,开启了省农发行支持信阳市区域内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先河;
成立由17人组成的融资专班,以组建银团的方式融资,总投资31亿的信阳师院淮河校区项目进入财政部PPP中心管理库……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批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投融资专业人才成长在息壤沃土之上,为“息县之变”引来源头活水,让“敢叫淮河变内河,能在县城办大学”的壮志豪情变成现实!
善用优化环境这个“法宝”
“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干。”息县产业转型发展办公室主任王伟拿出一份厚厚的会议纪要,记录了全县已经召开过的十次产业发展工作例会情况,“县委书记、县长每次例会必到,纪委、组织部、两办的负责同志,还有20余家县直单位和相关辖区负责同志参加,每月至少一次。”
这份会议纪要里没有套话和铺垫,干货满满:企业招工出现短缺,项目有关证件办理不畅,工厂需加装变压器保障生产,公交站点设置要调整优化……不管是大事小情,但凡涉及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都记录在案并写明了交办单位、办结日期和督导措施。
使出硬功夫,打造软环境。王伟介绍,息县已全面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建立健全助企帮扶工作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重点街区、特色园区等全覆盖;制定了县级常态化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每个民营企业均派驻1名“首席服务官”;建立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工作专班+服务对象”帮扶名录,县级27名处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27家民营企业,201名科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158家民营企业,代办各类审批事项和手续,有力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为保障服务企业成效,息县建立完善了驻地督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督查令督办、通报报告等5项督查制度,以重点项目各项任务为主要指标进行督查考核,奖优罚劣,确保了重点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0年,全县省市重点项目年度综合评价居全市首位,“四比四看”评价活动居全市首位。今年前4个月,全县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73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46.9%,高于时序进度13.6个百分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数据领跑的背后,写满了“息县速度”的基因密码,饱蘸着息县当政者的果敢智慧,凝聚着息州儿女的心血汗水。今日可喜、未来可期的美好息县正在濮公山下、淮河岸边昂然崛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