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委书记 许远福
坚持创新发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奋进。从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政党,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战胜和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的不懈奋斗史,是党的理论探索史,更是党的自身建设史。伴随着党100年的光辉岁月,罗山县经过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的接续奋斗,全县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罗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攻坚克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4.8亿元,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居全市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亿元,居全市第3位。罗山县先后荣获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县、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全省信访工作成绩突出县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殊荣。一是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坚持把县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突出抓好“二次创业”,围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增量提质,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完成石材园区矿产资源整合,实施“三大改造”企业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一区四园”产业集群格局加速形成。县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9家,其中省“百高”企业2家,市“50强”“50高”企业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增长12%。二是特色农业持续壮大。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43.3万亩,总产量14.4亿斤,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实施“163”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茶叶、花生、油茶、稻渔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化创建,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了“好品罗山”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75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9个,进一步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被表彰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阳精神杯”竞赛先进县。三是第三产业日益繁荣。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全力加快龟山湖生态公园建设,打造了鸡公山站出口、灵山高速出口至何家冲两条精品旅游线路,谋划总投资85.2亿元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加快三产融合发展。2020年接待游客28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坚持协调发展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
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作为发展的关键,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统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城市提质步伐加快。主动对接信阳融城发展,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高标准完成了21平方公里江淮生态城规划,定位为集“生态、宜居、康养、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区,并成功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签约合作共建江淮校区,一期工程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畅通工程,改造提升颐园美食城、滨河北路,建成红星园、廉政园,改造背街小巷17条,完成3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县城镇化率达46.2%。二是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示范村制度,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明确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等村庄分类,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项目库,入库项目1409个,总投资达1475.2亿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7座,全面完成22个村、3199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被表彰为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县。三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进一步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精心谋划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加强,339省道、219省道改扩建和宁西铁路新增二线工程顺利完成,安罗高速和312国道、107国道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引九济石项目稳步推进,饮用水取水口前移和第二水厂建设圆满完成并投入使用,县城实现5G网络全覆盖,成功创建全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
坚持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彰显新优势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四水同治”,持续开展河道采砂整治、河湖“清四乱”及水域岸线综合整治行动,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建设进展顺利,国控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Ⅲ类,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开展以扬尘、燃煤散烧、餐饮油烟、机动车、涉气工业等污染治理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PM10日均浓度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PM2.5日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主要指标实现“两降一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持续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加大环保问责力度,推动责任落细落实。继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新造林面积3.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4%,森林抚育改培6.99万亩,高标准完成廊道绿化补植补造6629亩。
坚持开放发展 深化改革增添新活力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县招商专班、4个驻外招商办事处、40个驻外招商小分队作用,着眼于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皖江经济带、京津冀等产业聚集地,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全县招商形势实现了由“地等项目”到“项目等地”的根本转变,2020年共对接洽谈企业客商超过140批次,签约招商项目46个,总投资达213亿元。坚持“五一四包”、会议推进、联审联批等机制,定期督查通报项目进度,开展“季度开工活动”“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活动”等,2020年28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1.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2.8%。持续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对38个部门、1778项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规范梳理,全年办件14万余件,被市政府表彰为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县。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大力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行动、“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书记县长企业家恳谈日等制度,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助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坚持共享发展 民生福祉取得新改善
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全年民生支出达3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7%。一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一手抓剩余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高质量完成剩余1303户、2999人的脱贫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增长7%。二是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流动、基层排查”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充分运用大数据现代技术,累计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1097人,创新开展以车查人3799人,有力有序开展疫情防控,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有效控制住了疫情,48人被表彰为全省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县人民医院被表彰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三是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建成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5所,住房保障、低保五保、救助救济等政策高效落实,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1亿元、特困供养护理资金3490万元。做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扶持自主创业、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年发放创业贷款2900万元。四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快启动17所幼儿园建设和二高、南街小学改扩建,积极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中招考试质量综合考评实现全市“六连冠”,完成新区文化中心布展和97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融媒体中心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五是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年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人数较上年均明显下降,全县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被表彰为全市安全生产优秀县。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累计打掉黑恶团伙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深入推进平安罗山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应对疫情、社情、舆情叠加影响,实现了全国“两会”等敏感时期赴京“零非访、零登记、零负面炒作”的三零目标,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成绩突出县。
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罗山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