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彬,男,汉族,现年51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1月担任潢川县司法局仁和司法所所长至今。2007年12月、2011年1月分别被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2010年5月、2019年1月被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多次获评潢川县“道德模范”“十佳政法干警”“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
□本报记者 段黎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刘华彬在潢川县司法局仁和司法所所长的位置上深切体会到“司法为民”的要义:民是国之本,民是家之基。为民,就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安稳。
“干一行,解一方纠纷;钻一行,护群众利益;爱一行,守乡村稳定。”5月29日,刘华彬这样解释自己的岗位职责。
23年来,刘华彬就是这么做的:开展普法宣传200余场次,直接参与调解矛盾纠纷累计1000余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150余起,制止群体性械斗80余起,阻止民转刑案件45件,化解群众上访案件近100件,涉案金额2000万余元,调解成功率达99%。
一
“上班之前有人等,下班途中有人截,出门在外电话追,回到家中有人找。”采访中,刘华彬总结自己工作的日常。
“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刘华彬在调解工作中坚守的信念。他常常自豪地说:“你们横眉怒目来,我还你携手并肩去。”
2016年5月28日,辖区内李某在张某开发的工地施工过程中,不慎从二楼楼梯井摔到一楼,造成右腿严重骨折,身体多处受伤。经潢川县医院及武汉协和医院治疗一个多月,已花医疗费近20万元,右腿伤情依然十分严重,如不及时继续治疗,极可能造成腿部坏死,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但开发商张某、承包方冯某及分包方胡某三方相互推诿扯皮,拒绝对李某进行赔偿,而李某家早已是负债累累,无力再垫付医疗费。李某夫妻追要赔偿未果,成天以泪洗面,陷入绝望之境,情急之下扬言要到张某等三人家中以死相拼。
刘华彬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好是周六,他正在给瘫痪的妻子清洗护理。得知情况后,刘华彬二话没说,急忙赶到李某家中,安抚李某及其妻子刘某某,让他们保持冷静,相信司法所的调解。
为了让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刘华彬又赶紧联系开发商张某、承包方冯某和分包方胡某三人。好不容易将几方找到了一起,但三人相互推拖,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调解工作一时难以进展。
“跑断腿,磨破嘴,关键还是要解决好问题。”刘华彬感慨地说,那时,我一会儿跑到张某家,不厌其烦地向他宣传相关的法律,并举出周边的案例,以案释法,明确指出张某的责任所在,耐心细致地做张某的思想工作;一会儿又跑到冯某家中,以情动人、换位思考,从道德到法律、从家庭到社会、从生活到人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知疲倦地做冯某的思想工作;一会儿又跑到胡某家中,从亲情、法律和责任的角度对他进行宣传教育,让他合情合理地给予赔付。
通过连续5天苦口婆心、耐心细致调解,张某等三人及时兑付了全部赔偿款,一场纠纷最终得到了完全化解,避免了一场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二
狭窄阴暗的办公室,油漆斑驳的办公桌,一堆法律书籍整齐地放在一边。记者注意到,一本红色封面的人民法庭实用手册,已翻烂分成三部分,封面和书页也都磨得起毛了。
在从事基层司法工作之前,刘华彬还是一个法律门外汉,既不懂法律,也没有工作经验。他深知要想有所作为,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司法工作人员,就必须加强政治、业务、理论、法律等各方面的学习锻炼。于是,刘华彬坚持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多年来,面对各类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我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宗旨,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放在首位,视群众为父母,待当事人为亲人。”这是刘华彬处理矛盾纠纷的独到“窍门”。
解答法律咨询,审查起草合同,调解矛盾纠纷……所有这些,不管认识不认识、单位还是个人、容易还是困难,刘华彬都认真对待,一一办理,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刘华彬至今记得,在2014年6月份的一天,一对母子不幸在水库溺亡。其亲属以水库未设置警示标识和防护栏为由,要求水利站承担赔偿责任,并以抬棺闹事、网络曝光、家人爬自来水塔等方式相逼,情况紧急,事态严重,在全镇引起了不良反响。他深知,这类纠纷调解难度大,不仅付出精力多,而且稍有不慎,就极易转化为群体性信访事件。但矛盾就是命令,再难也要调解。
于是,他主动介入,走访调查,取证核实,准确掌握案情,查找矛盾症结。刚开始,调解工作十分不顺,但他不气馁,连续三天坚守在调解现场。同时,借助当地村干部人熟地熟的优势,邀请他们共同参加调处。通过法律攻心、以情动心,耐心细致说服,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当死者一方签下协议后,他们紧紧握着刘华彬的手,泪流满面。
乡村治,百姓安。人民调解员虽岗位平凡,但意义深远。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华彬真正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一如既往地在他平凡的岗位上奉献,无怨无悔。
三
“我今天终于找到你了,刘所长,你一定给我主持正义。我遭受家暴好多年了,实在过不下去了……”采访当天,在刘华彬陈旧而简单的办公室刚坐下,就有一位周姓中年女性来找他。“你喝口水,慢慢说。”刘华彬和当事人轻声细语聊了起来。“明天我约上赵某某,我们一起去看看,当面再说说,遇到家暴,首先要报警啊。”周某临走时,刘华彬交代。
这样的事情,刘华彬不知道调解了多少,但每一位来找他的当事人,他无论多忙,都坐下来静静听完当事人的诉求,并确定好调解方案。
有人说,关键时刻,中国人总是能迸发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深沉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刘华彬对待他人家庭如此,在自己家庭亦然。
刘华彬也有家。他常常这样说:“照顾瘫痪的妻子,是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稳定,是一名司法所长的岗位职责。”
从刘华彬陈旧的办公室,步行走过一段砂石小道,两分钟走到院内一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前。打开一扇小铁皮门,四间小房,一个小院,露出海绵的沙发,油漆脱落的茶几……但院子和小屋一尘不染,简易的书桌上、柜子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类法律书籍。妻子安静地躺在干净温馨的床上,清新的风穿过房间,婉转的鸟鸣在窗外不时响起,而窗外绿意盎然,一片生机。
刘华彬原本有个美满的家,儿子活泼可爱,妻子温柔贤惠。可2001年3月12日改变了一切。那天,妻子遭遇了一场重大车祸,生命垂危,司机逃逸。手术治疗费达10多万元,忍着悲痛的刘华彬四处奔波筹集医疗费。
一个多月后,妻子虽然转危为安,但颈部以下失去知觉,从此四肢瘫痪。年轻漂亮的妻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几次想放弃生命,但刘华彬没有放弃,每天下班回家尽心尽力照顾妻子,给妻子讲笑话,耐心开导鼓励妻子。
谈起聪明懂事的儿子,刘华彬笑容满面:儿子从五六岁就学会了给妈妈喂饭、洗脸照顾妈妈。现在研究生快毕业了,学习基本没操心。
“妻子在,家就在。”刘华彬说,对这个世界而言,也许她是一个“负担”,但于我而言,她是我另一半的世界,儿子的母亲,我的妻子。20年来,他用无微不至的照顾,丰富着“丈夫”二字的内涵,20年来,他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着人间大爱。
正如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所说:铮铮汉子,铁血柔情,有这样一位基层司法工作者,他也是一位有担当的丈夫,尽心尽力照顾瘫痪的妻子20年,用无微不至诠释着责任和良知,用不离不弃谱写着人间爱的赞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