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茬的果蔬销售,我们预计能有50万元的收入!我们每年将拿出不少于2.4万元的收益交给村集体,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昨日,信阳市青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陆松喜滋滋地说。
在浉河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正在不断成为激活发展的不竭动能。全区158个行政村(居)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3万元以上,其中,63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
而这些,正是浉河区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动展现。近年来,该区强力推进“革命老区、信阳毛尖、生态环境”三大品牌战略,积极探索“党建+主导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抓党建促产业、兴产业强党建,党建与产业互融共进、双向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两个更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党建护航 构建主导产业体系
浉河区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党建“龙头”工程来抓,坚持高位推动,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切实用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根据摸排掌握情况,结合区情实际,该区制定了《浉河区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蔬菜产业、草莓樱桃产业、板栗产业、食用菌中药材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全域旅游产业等10个“党建+主导产业”双联盟工作组,明确每个联盟的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各乡镇成立专班,并建立区、乡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党建+主导产业”双联盟工作督导机制,实行“台账式”管理,以求长效发展。
为着力构建主导产业体系,该区坚持全域统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制胜优势。该区将茶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创建国家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组织大型茶企、知名茶叶合作社、产茶大村、茶坊、种茶大户代表等在区、乡两级建立茶产业联盟;将经济作物种植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选取蔬菜、食用菌、板栗等8个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各产业规模最大的乡镇分别建立产业发展联盟;突出新兴产业,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度挖掘浉河区红色历史、茶文化等价值,谋划文旅项目,培育文化产业,探索出一条以“茶旅融合领航革命老区振兴”的浉河道路。
截至目前,该区全区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4.8万吨,涉茶综合产值86亿元,亩均种茶收入7000元以上;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7万亩,年产蔬菜16.7万吨,总产值5亿元,菜农发展蔬菜种植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全区年产板栗2400万公斤、草莓2000万公斤……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的成果,正在浉河大地上遍地开花。
党建赋能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秉承着“做亮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理念,浉河区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发展引领、人才引领优势,着力激活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该区坚持党建沿着产业走、组织沿着产业建,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及时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域设立党组织,把党员群众各方面人才聚力到产业发展中。
目前,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组织应建尽建率100%;选派党建指导员44名、拔尖人才42名。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先后发展培养“双强”党员51名,培育村级后备干部47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带动困难户3000多户,吸纳2500多名困难群众务工。
注重头雁带动作用,该区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开展“三个培养”,有计划对党员骨干进行扶持培养,帮助拓展思路、提升能力,让党员骨干逐步成长为产业带头人,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头雁;并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通过引导党员回归创业、把优秀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等方式,孵化一批红色产业带头人。
为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该区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先后投入财政资金4486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全覆盖,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同时,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浉河区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利益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组建了茶叶、莲藕、蔬菜、桃梨、草莓樱桃、葡萄蓝莓、板栗、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养殖、全域旅游十大“党建+主导产业”双联盟,推动不同类型产业链延伸整合,初步形成了茶产业、蔬菜、板栗、草莓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据统计,浉河区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47家;现有省级产业化集群3个、市级产业化集群2个。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该区及时引导集群内核心企业牵头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省级联合体3家,市级联合体2家。浉河区茶叶品牌中通过中国有机认证4个,绿色认证3个,无公害认证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
同频共振 推进“四融工作法”
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2.5亿元,完成税收3.56亿元,超额完成全年“四上”企业申报工作,被评为“浉河区四上企业入库优秀单位”,并荣获“河南县域经济特色百亿集群”“智慧物流创新园区”等称号……2020年,浉河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创下的不菲成绩,正是浉河区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浉河区以提高“两个覆盖”质量为主线,着力推进非公党建“四融工作法”,引领企业党建与生产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赢,以党建高质量发展助推企业高效益发展。
融入企业科学决策,把准发展“方向盘”。浉河区建立交叉任职制度,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85%以上,党组织成员参加或列席企业管理层重要会议,共同开展学习、共商发展大事,帮助企业形成正确决策。推行党员听证会制度,将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第一时间向党员公开,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实现党员有效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增强发展“硬支撑”。该区组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推广建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党员牵头认领科技创新攻关项目66个,推进党员“先锋指数”转化形成企业经济发展指数。同时,该区实行主题党日活动轮值制度,非公企业每月轮流举办“红色论坛”,相互观摩、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按照“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原则,该区积极打造集办公、服务、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定期开展融入党建元素的各类文体活动,培育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深化党内关怀和帮扶机制,设立“书记、总经理信箱”,定期搜集企业职工意见建议,做到有苗头性问题、有困难挫折、发生矛盾纠纷必谈,职工生病住院、家庭有红白喜事、家庭不和睦、家庭生活困难必访,切实增强职工归属感。
融入企业形象塑造,凝聚发展“正能量”。浉河区着眼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基层治理,发挥党建工作组织优势,搭建平台引领企业反哺社会,增强形象美誉度。在农村,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设立企业帮困基金31个,帮带困难户460户;在城区,发动企业加入“浉河红色服务联盟”,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通过公益性服务,认领实施党建服务项目150余个。
党建为引领,经济正腾飞。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浉河区正昂首阔步、砥砺前行,在党建与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中,奏响了一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交响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