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信阳党史上的第一——

红色煤矿 工运摇篮


——探访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纪念园

□本报记者 马迎春

“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是河南省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不仅是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史诗,也是工人和农民联合革命的成功典范,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和历史意义。”昨日,一到位于固始县方集镇杨山村的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纪念园,固始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查启新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放眼望去,这里四面环山,十分偏僻。纪念园门头处“红色煤矿 工运摇篮”8个黄色大字引人注目。走进纪念园,记者发现这是个旧院落,长满青苔的石板和砖红色的墙体、屋顶,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家住杨山煤矿山脚下的村民余家红从小就听说过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的故事。他告诉记者:“这里是当年武装起义发生地,后建成杨山煤矿的办公区域。煤矿停产后,这里被改造成了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纪念园。”

记者了解到,2013年,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纪念园正式开放。纪念园有5个展厅,收集和展出革命史料30余万字、图片160多幅、实物90多件。这里完整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随后,记者跟随查启新和余家红的脚步一一参观每一个展厅,共同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萌芽

党组织不断壮大

余家红告诉记者,早在300年前,杨山农民就利用矿山资源办起了小煤窑。到了1920年,杨山地区的小煤窑已星罗棋布,有二三十处。那时,当地豪绅和外地资本家见有利可图,便相互勾结,依仗权势,在杨山陆续办起了几个规模较大的煤矿。几年时间,矿工猛增到1400多人,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狠心的矿主,只知从矿工身上榨取血汗,而不关心矿工的死活。劳动量过大,安全设备极差,造成矿工大量伤亡。矿工被矿主、工头鞭棍打死打伤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杨山脚下的风簸石经常躺着血迹斑斑的矿工尸体,因此,灾难深重的杨山矿工早就富有冲破牢笼、谋求解放的革命思想与反抗精神。” 查启新告诉记者。

1927年,鄂东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胜利后,革命风暴迅速卷向了豫东南地区,光山、商城、固始、潢川等县的工农大众开始觉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928年春,李梯云等同志到二道河、杨山等地发展党员,他们通过原来在杨山一带从事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刘宪章、张平舟、雷长友、张泽礼,首先把杨山煤矿的优秀工人吴雪桥、汪作清、彭仁桥、高五堂、晏永香、柳玉芝等发展为党员,建立起杨山煤矿党支部,由张泽礼任支部书记。” 查启新介绍道。

1929年7月,杨山煤矿党支部对当时革命形势进行全面分析,认为本矿举行武装起义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决定把党支部工作重心放在起义前的准备工作上。经过一段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妥当。

正当矿工们跃跃欲试时,中共商城县党委特派员王泽渥来到杨山,连夜召开煤矿党支部大会,传达县委关于“杨山矿工立即举行起义”的决定。会上,通过周密研究,制定了起义计划,成立了起义指挥部,张泽礼任总指挥,雷长友、吴雪桥任副总指挥。

起义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博弈

在展厅里,记者发现很多大刀、长矛、枪支等武器整齐陈列着。余家红告诉记者,“这些武器都是当年武装起义时用的,都是后人通过挨家挨户收集得到的,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武器。”

查启新指着展厅墙上展示当年起义场景的油画作品和起义路线图,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起义——

1929年10月5日,矿工们听到信号后齐聚北矿,从苏仙石、峡口等地前来援助的农民赤卫队员也赶到了,张泽礼作了简短动员,数百名起义者兵分三路,高举红旗,挥舞长矛大刀,飞奔山下,从劣绅家中夺取土枪60多支。起义队伍得胜的当晚,在拐套子成立了八十多人组成的杨山煤矿工人纠察队,张泽礼任队长兼党代表。

反动矿主高富兴仍盘踞在高家楼,纠察队两次攻打高家楼未果。红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闻讯后,当天就率领队伍赶到杨山,在纠察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高家楼。

“这边展示的分别是起义筹备委员会、工人纠察队和赤色工会三个机构图,党政军三套班子非常健全,而且分工明细化。可以从中看出,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是与工人阶级严谨的组织纪律性分不开的。” 查启新指

着墙上展示的图片介绍道。

杨山煤矿工人纠察队与赤卫队配合,先后攻克十几个豪绅围寨,开辟了一块以杨山为中心的革命区域。接着,在苏仙石建立起商城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十八个乡,其中有八个乡位于杨山周围,杨山革命区域不断扩大。

敌人妄图摧毁杨山革命区域,1930年端午节,几股团匪纠合一起,突然侵占杨山煤矿,在那里血洗数日。后经工人纠察队与农民赤卫队联合反攻,才将团匪打败,使革命红旗重新飘扬在杨山上空。后来,敌四十五师与地方团匪虽又轮番向杨山进攻,但都被英勇的杨山人民击退了。

杨山煤矿工人纠察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队员很快发展到一百八十多人。纠察队配合红军作战,并选送优秀队员补充红军,不断荣立战功。

“杨山起义的骨干,经过战斗洗礼,后来有一批担任了鄂豫皖苏区党、政、军和工会的领导职务,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有一批矿工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的烈士名单中就有30多名杨山煤矿工人纠察队员。”查启新告诉记者。

坚守

忠诚捍卫红色根据地

1932年秋,正当杨山革命形势日益兴旺之际,不料红四方面军突然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与反动团匪便乘虚而入,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几乎全部沦于敌手。杨山这块由起义矿工多年建设的革命区域被敌四十五师侵占以后,敌师长戴民权便派一个加强连在山头修筑碉堡,长期盘踞,给杨山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富有革命传统的杨山人民并没有被敌人推行的“三光”政策所吓倒,杨山矿工纠察队在杨山人民的热情支持下,仍然在杨山地区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战斗。

1934年11月,战斗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主力——红二十五军奉命西征。商固边境上的地方工农武装因一时得不到红军主力的援助,使他们所进行的游击斗争更加困难了。

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八军,并将赤城、赤南、固始三个县合并为赤城中心县委,张泽礼任书记。赤城中心县委为了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恢复、扩大革命根据地,遂将二路游击师小部分、县赤卫队与工人纠察队组建为“商北游击大队”。

这支地方工农武装组成以后,便以金刚台为依托,在固始熊家河、窑沟、杨山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就地坚持游击斗争。在那恶劣环境里,指战员的斗志还异常高昂,曾发出雄壮的誓言:“为了穷人不受害,再苦再难也愉快,誓死保卫金刚

台,保证人在山也在!”

“这位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著名女烈士晏永香,她是张泽礼的爱人。”查启

新指着墙上一位女战士的照片介绍道,晏永香1929年随丈夫张泽礼参加革命活动,设立铁匠铺,担任秘密联络员,为起义搜集和传递情报。在坚持金刚台游击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为了打破敌人封锁,她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下山为伤病员和战友筹粮。在1936年冬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脱险,她自己冲出去,舍身吸引敌人,在大板沟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打击敌人,战斗在商固边境上的工农武装还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组成一大批便衣队,分赴各地活动。当时派到固始境内的便衣队有五个,队员大都是杨山矿工。

他们与当地群众密切配合,鱼水相帮,加之利用险要地形,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因而在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始终与敌人周旋于杨山、窑沟的丛山密林之中,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成为商固边境扑不灭的革命火种,成为红色根据地的忠诚捍卫者。

传承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进驻黄安县七里坪集中整编,张泽礼率领游击队和便衣队于1938年初奉命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

“皖南事变后,第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四旅。解放战争开始后,四旅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1985年,六十一师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红军师’。”查启新介绍道,“这是一支以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红二十八军为底子,十多个红军连队为根基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这支部队始建于大别山,转战大江南北,功勋卓著。”

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于2011年被推选为固始县十大名片。以河南杨山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杨山煤矿红色旅游项目,2012年列入大别山红色旅游规划和河南省红色旅游重点发展规划。纪念园于2013年5月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11月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固始县首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采访结束准备离开时,记者看着纪念园门口的“红色煤矿 工运摇篮”8个大字,眼前仿佛浮现当年起义的场景:数百名起义者兵分三路,高举红旗,挥舞长矛大刀,飞奔山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