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地处湟水北岸山区,常年干旱少雨,风沙漫天。在当地百姓眼里,这里曾是个“荒土岭”的贫瘠之地。
“种树老人”李洪占坚守大山60余年,脚步踏遍家乡的山涧沟壑,用一把锄头、一副肩头、一个甲子的时光种绿了家乡的每一个山头。
李洪占出生于1933年12月,是土生土长的蔡家堡人。在李洪占的记忆中,“树是稀罕物”,绿色是难得的景致,荒山秃岭的家乡一年到头是肆虐的狂风和山坡上扬起的尘土。
为了圆心中建设绿色家园的梦想,1956年,李洪占在村里种下第一棵树。从此,种树成了他人生中最快乐、最重要的事。
李洪占成为村里的护林员后,一到春季,就开始忙活,“每天6点起床,扛着树苗,拿起铁锹,带点干粮就出门了,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就跟上班一样”。
春天种树,夏天修剪,秋天补栽,冬天防火,60多年来,李洪占用两条“泥腿子”一遍遍丈量着蔡家堡的山野,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他的脚步几乎踏遍全乡,乡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非常清楚。日复一日造绿、守绿、护绿,李洪占义务种树2000多亩8万余株,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成如今纵横方圆的万亩林海。
刚开始种树时,浇水是最头痛的问题。要么挖窝存水,用冰草盖好,涵养水源;要么挖水渠,引水至能浇上水的地方;修不成渠的地方,他就用架子车拉、用马驮、用肩挑……该想的办法都想了。种树也是个技术活,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李洪占总结出了“马蹄底马耳头”等育苗经验,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1980年,李洪占从护林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没有因为不再当护林员而停止种树,种起树来反而更加带劲了。2018年年底,因易地搬迁项目,后湾村搬迁到了条件优越的塘川镇,原以为李洪占老人可以歇歇了,可没想到他又规划了新的种树路线。
如今,李洪占家已是四世同堂,儿孙们劝他在家颐养天年,可老汉就是闲不住:“在家里闲着干什么?我能动一天就种一天树,树林就是我给后人留下的念想。”现在老人的二儿子和儿媳妇也跟着李洪占种树,延续父亲光荣的种树事业。
2019年,李洪占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荣誉称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