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 史笑妍 何成模
罗山县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种茶有千年历史,茶产业已成为罗山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罗山县通过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持续发展壮大茶产业,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0万亩,茶叶总产600万公斤、产值12.3亿元,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连续13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强化政策引导
近年来,罗山县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优惠扶持政策,强化资金和人才保障,为茶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县专门研究出台了茶产业发展扶持意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做精茶叶经济,拉长茶产业链条,使之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在全县构建了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共同抓好茶旅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县财政安排茶旅融合发展基金1000余万元,整合涉农项目和社会资金7000余万元,重点对机械化采摘技术推广、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商标品牌创建、产业化升级、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奖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4亿元以上。结合阳光工程、科技特派员、新型农民等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大良种繁育及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力度,开办培训班23期,培训5400余人次,直接到户到园指导2900余人次。
拉长产业链条
该县大力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扩展机采机制茶。依托龙头企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着力增加机采机制茶。全县共引进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13条,23%的茶园可实现机采,30%的生产企业实现连续化加工,茶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研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实现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开发”。在保持传统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的产量上,大力发展蒸青绿茶及精深加工产品,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着力培育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服务组织、专业乡村、专业大户等,提高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全县现有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精品茶园30余个,规模茶叶生产企业60余家、家庭农场52个、专业合作社46个。一批新的茶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正迅速成长壮大,在茶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罗山茶产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立足融合发展
该县通过大力发展集茶叶生产、生态旅游观光、茶艺表演于一体的模式,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游新亮点,该县已形成2条茶旅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成20余处景观点,走出一条“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茶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4000余人,间接从业人数2万余人,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3亿元以上。新建茶旅融合示范点。2020年,该县重点实施茶旅融合发展项目5个。目前,各项目已按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预计下半年可接待游客。
注重品牌建设
该县坚持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市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茶业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品牌。积极开展QS认证、有机认证和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筛选培育主导品牌,先后有3家茶企产品获得中国“有机茶”认证,培育茶叶商标品牌14个,其中河南省著名商标4个、省级名茶8个。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全面规划建设茶叶流通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茶叶经营门店、茶馆260多家,网络直销店50多家,年营业收入7.8亿元。持续增加群众收入。该县以龙头企业和茶叶合作社为依托,通过政策扶持、加工销售、茶园流转、合同用工等方式,带动群众4万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利用平台广泛推介。该县积极参加各类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参加国内外茶叶质量评比活动,擦亮罗山茶叶名片。该县先后组织省市级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学习交流等茶事活动26次,参加国内外各种茶叶节会和质量评比50多次。特别是1992年以来,借助每年一届的信阳茶文化节平台,参与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
推进产业发展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为帮助茶企茶农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该县实施“党建联盟+产业联盟+人才联盟”共建工程,把全县9个产茶乡镇、县林茶局结成“罗山县茶产业党建联盟”,成立了“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委员会”,通过党建联盟、产业联盟两套班子的套合、人员交叉、工作互融,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相融互促,双向发展。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轮值制度,通过两月一轮值,加强了企业间和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破解了企业发展难和农民增收难的“两难”问题。此外,还组建了由科研院校茶学专家、行业部门专业人员、乡土人才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通过人才联盟开展活动,实现人才共享互助,推动了茶产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把茶企业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党建联盟+产业联盟+人才联盟”共建工程建成以来,已有14个重点产茶村党支部、7家茶叶企业党支部的153名党员参与其中,先后吸收各类专家、农村实用人才42人。联盟以党建为纽带,让党组织发力、党员示范带动,通过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当好党委、政府的“好助手”、茶农增收的“好帮手”、引领合作经济发展的“旗手”、行业管理的“能手”。
近年来,罗山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提升了魅力罗山形象和知名度,推动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茶叶已成为罗山的一张金色名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