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区郝堂村以古朴、天然、闲适的乡村味道、田园气质被《人民日报》描绘成“画家画出的小村”;
商城县金刚台乡杜畈村以其小桥流水、野渡横舟、凉亭古道、古树蔽荫而远近闻名;
新县田铺大塆登上央视舞台而成为全国游客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光山县晏岗村因发展特色农业而富了农民、美了乡村……
这一个个乡村蜕变的背后,有当地党政领导的精心谋划,更离不开财政人心贴心、手把手地倾心扶持。
2013年,我省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信阳市财政局闻风而动,抢抓政策机遇,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全面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塑造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2020年,信阳市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七年获省财政厅绩效考评优秀,获得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奖励资金2158万元,圆满完成了我市第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任务,并获批在全省率先开展第二轮美丽乡村建设。浉河区浉河港镇财政所、光山县寨河镇财政所因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全国“最美财政所”光荣称号,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
科学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标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市财政局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及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信阳市财政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干部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放在财政工作突出位置,层层压实责任,细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要求,从规划、建设、持续发展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和优势资源,做好坚实后盾,完善动态管理机制,部门联动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所在县区、乡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与财政资金分配相挂钩,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围绕美丽乡村主题,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形成城乡一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建设思路。同时,因村施策、因地制宜,重点选择有产业支撑、受益人口集聚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特色村和中心村进行高标准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完善人居环境、转变生活方式、强化社会管理。商城县金刚台乡杜畈村,紧紧围绕金刚台旅游景点,开发出“小桥流水、野渡横舟、凉亭古道、古树蔽荫”等游玩项目;新县田铺大塆,对当地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当地特色,建设创客小镇,成功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新县西河、丁李湾等特色村庄,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分步实施,错位发展,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景一韵”。
“三轮驱动”,破解乡村建设难题
市财政局坚持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三轮驱动”,破解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优势,保障项目资金供给,实现以小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目标。加强资金监管和有效使用,确保专款专用。2013年以来,上级累计投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3亿元,市本级投入5000余万元,有力支持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集中有限财力,整合其他涉农类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几年来,共整合土地整理、异地搬迁、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环境整治、乡村体育等各类项目资金6亿元,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定到哪里,相关资金就整合到哪里,切实形成了合力。充分利用政策优势,鼓励工商企业、社会力量以独资、联营、股份等多种形式投入美丽乡村开发、运营,加快形成“财政引、社会投、群众干、政府帮”的投入机制,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几年来,共吸收社会及其他资金1.7亿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精准发力,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需要,注重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积极利用豫南地区独有的山水林茶等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效用。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选择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始终把为了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要求,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在平桥区郝堂村建设过程中,摒弃“大拆大建”,遏制群众“被上楼”“被新村”,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重塑村落文明、文化内涵和乡村价值。平桥区新集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发展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形成了“四季有花,换季有果”的田园景色,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农副产品转向专业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全村已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0家,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发展油菜观光带、林果采摘园、苗木花卉带等,打造多个农业品牌,推出菊花茶、黄蜀葵等10余种产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产业结构,更提升了农业品质,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7566元增加到2019年的15244元。浉河区董家河镇充分利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试点村睡仙桥村推进茶旅体验馆、民俗博物馆、特色民俗街等茶旅融合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突出试点村集云村产茶名山的茶旅资源优势,打造茶旅深度融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户外休闲游憩地和多彩童话小镇,结合信阳市国际茶文化节开展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炒制体验等茶旅活动,年营销收入可达300万元。一批批项目在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来到新县田铺大塆,了解这里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红绿经济,打造创客小镇,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这个小村登上了央视舞台被全国人民关注,成为乡村旅游打卡网红地,仅2020年“十一”期间共接待游客19.9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0万元。
文化引领,倡树乡村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市财政局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之一。信阳是革命老区,所辖各县区297个行政村拥有革命历史遗迹(含固始、潢川)。罗山县何家冲村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红色经济成为村级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全国百个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文体活动场所、文化墙、文化街等,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商城县利用歌舞之乡的优势,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文体活动场所,大力传承火绫子舞、花篮戏、大鼓书、皮影戏、民间小调等民俗文化,通过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的形式,丰富群众生活,提振群众士气,倡文明树新风,传承乡土文化;新县西河遵循“为保护而开发”的原则,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载体,保护齐天大圣庙、张氏焕公祠,促进西河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干部、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宣传教育和引导。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移动宣传车、宣传展板等宣传方式,定期宣传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典型做法,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改变村民落后的卫生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户、美丽家庭等评比活动,选出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传递正能量,引领乡风民风良性发展,并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实行示范带动,抓点连线成片带面,综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点带面,实现生态美丽宜居
信阳市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听取群众呼声,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入手,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程。在工作中,抓点带线,以线促面,整体提升。以乡镇驻地、中心村为“点”,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高效农业村、休闲旅游村、生态文明村。平桥区郝堂村景在变、屋在变、村在变、人也在变……“变”里保留着古朴、天然、闲适的乡村味道、田园气质,被《人民日报》描绘成“画家画出的小村”,每逢双休日,尤其是荷花盛开和莲蓬采摘时节,郝堂村就是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新集村被称为“被干净唤醒的村庄”,先后荣获“国家美丽宜居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和“河南省美丽宜居村庄”。以南湾湖环湖路为线,通过对沿路睡仙桥村、楼房村、郝家冲村、桃园村、黄湾村、肖家庙村美丽乡村打造,实施廊道绿化、堤岸美化工程,建成了集休闲、观光、餐饮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带。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在全市农村广泛实施以“三清”(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五化”(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五改”(改水、改厨、改排、改厕、改圈)和“两处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2013年至2020年,通过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全市共建设道路269公里、桥涵38座,新建公共卫生厕所116座、垃圾转运站72座、垃圾收集点(桶)3270个、污水处理设施73座,铺设雨污管道208公里,整治坑塘44个,安装路灯1.04万盏,各类绿化33.6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上下用心,唯农是务”,新时代,我市财政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殷殷嘱托,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信阳画卷”,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和奋力实现“两个更好”贡献财政最大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