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华夏,茶之故乡;厥[1]生苦荼[2],有吾信阳。茶之为饮,神农始倡[3];药食[4]款客[5],聚荼供丧[6]。东汉《药录》[7],西阳好茗[8];西晋方叔[9],《荈赋》[10]华章[11];鸿渐[12]著曰,光州为上[13];大唐土贡,有录义阳[14];色品味美,东坡颂扬[15]。
古籍库索以彰,狮子地[16]埋以出。钟山[17]荈草,弦地[18]弥[19]岗;黄港[20]槚木,子安茶场[21]。丛茭[22]片散[23]大馍[24],东首薄侧浅山[25]。鸡公山唐宋遗株,大茶沟[26]独存青苍;孟凤里[27]董奉祠[28]下,茶马道[29]武胜关[30]畅。商贸兴业,茶社[31]开张;杀青炒烘兮毛尖,雪毫细秀兮旗枪;桑梓怡轩[32],赞其妙香[33]。现代百年[34],屡获金奖。
嗟乎:山岭绣披,水碧日朗;天赐一叶,千载流芳。
(辛丑正月,笔者与友五云山客、樵悦瘦翁、公堂,应龙袍山庄主邀之,览山庄茶园,品茗论道,畅快之余,撰赋以谢。)
注 释:
[1]厥:语气助词,原意“犹”,当“其”,“那、那个”用。
[2]荼:茶的旧名。出于汉《尔雅·释木》:“槚,苦荼也。”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3]神农始倡:源自《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4]药食:见《诗经·豳·七月篇》“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5]款客:见《尔雅·释木》:“荼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6]聚荼供丧:出自《周礼·地宫司徒》:“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
[7]《药录》:指成书于东汉至三国间的《桐君采药录》,失传。书名见于南北朝时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序等。书名中的“桐君”为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学者认为《桐君采药录》为托名之书。
[8]西阳好茗:出自《桐君采药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西阳”指汉代西阳县,县治,今光山县仙居乡。
[9]方叔:指西晋汝宁郡太守杜育。杜育(?-311年),字方叔,襄城郡定陵县(今河南省叶县)人,曹魏平阳乡侯杜袭的孙子,西晋大臣、茶学家。风姿俊美,颇有才藻,人称“杜圣”。晋惠帝永兴年(304-306年)年间,拜汝南太守。晋怀帝即位(307年),出任右军将军、国子祭酒。永嘉之乱(311年),洛阳城破,遇害身亡。著有文集二卷。
[10]《荈赋》,中国茶文学的开山之作: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调神和内,倦解慵除。(《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全文以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杜育借灵山西坡茶树的生长,第一次全面叙述中国历史上有关茶树种植、培育、采摘、器具、冲泡等茶事活动,为我国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研究茶文化的珍贵资料。宋代诗人苏东坡称赞:“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认为杜育之功大于陆羽。宋代文人吴淑也有言赞美:“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
[11]华章:指杜育《荈赋》。
[12]鸿渐:指茶圣陆羽。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13]光州为上。光州,唐代州名,州治定城(今潢川县城),辖光山、固始、殷城(今商城县)、乐安(今罗山县竹竿河以东区域)4县。“为上”:唐·陆羽《茶经》:“淮南茶,光州上。”
[14]出自《新唐书·地理志》“义阳土贡有茶”。
[15]出自苏东坡“淮南茶……西南山种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品、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
[16]狮子地:指固始县白狮子地战国古墓。1987年,考古工作者对固始白狮子地战国古墓14号墓进行发掘时,棺椁上覆盖一层植物叶片,专家认为是茶。这印证了《周礼·地宫司徒》“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的记载。
[17]钟山:指唐代钟山县,今平桥区中山铺;
[18]弦地:指西周“弦国”。弦国,嬴姓(一说隗姓),子爵,都城今光山县仙居,公元前655年亡于楚国。
[19]弥:遍地、满山。
[20]黄港:即光山县黄头港。见陆羽《茶经·八之出》
[21]子安茶场:指宋代子安茶场,今固始县境。
[22]丛茭: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建茶皆乔木,吴、闽、淮南唯丛茭而已。”“丛”指“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或树木”;茭,指“干草”。“丛茭”形容满山遍野的灌木茶园。
[23]片散:指宋代散茶,
[24]大馍,指唐代团茶。
[25]东首薄侧浅山:指宋代光州生产的名茶。出自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
[26]大茶沟:地名,指鸡公山大、中、小茶沟。
[27]孟凤里:明代行政区划,今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镇区域;
[28]董奉祠:在浉河港镇马家畈。董奉(220-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董奉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有人在马家畈建董奉祠纪念。
[29]茶马道:指浉河港遗留的明代茶马古道
[30]武胜关:指信阳武胜关。中国著名关隘,历史上长期为军事要塞,明初开关,允许平民、商人经武胜关南下北上。
[31]茶社:指民国初信阳宏济(车云)、广益、元贞、裕申、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八大茶社。
[32]怡轩:指浉河港白龙潭人刘海涵。刘海涵,字怡轩,光绪(1892年)秀才,与南阳张嘉谋、豫北李敏修、豫东江藩并称民国初河南四大才子,1920年任河南省省长公署秘书,1922年经理河南书局。
[33]妙香:“妙”出自刘海涵《龙潭小志》“龙潭左右,乱石丛中多生茶树,茶味尤以白龙潭称最,龙井雀舌恐未有此佳妙”;“香”出自1931年王幼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信阳所产绿茶,味含芳香。”
[34]指1915年本山毛尖获巴拿马金奖至今百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