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科技之花绽放农家


——记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信阳师范学院茶学博士张伟

□本报记者 冯康松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高校教师既要追求知识和科技,更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高校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在茶叶生产季主动走进农家,把技术送到茶农家门口,解决困扰茶农难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让科技之花绽放农家。

张伟,男,中共党员,华中农业大学茶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茶学专业教师。2015年被河南省科技厅选派到固始河南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为企业和茶农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用好科技更好服务社会

“张老师,咱们合作申报的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啦!”“今天制作的茶叶汤色为什么偏黄?”“咱们来讨论一下九华山茶博物馆的设计方案。”每次张伟来到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都有一种回到家的亲切感,共同分享着企业的喜悦,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

茶叶加工工艺是茶叶质量保证的核心。张伟把“杀青要到位”“揉捻要均匀”“关键靠火候”等加工原理,有效运用到九华山茶业的茶叶生产中,有效促进了茶叶品质再提升。

茶叶产品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张伟把研究成果推广到茶叶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九华山茶“大清浓”的特征,为九华山茶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技服务中,张伟通过对企业和茶农的技术支持,直接带动固始县12个贫困村20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62人脱贫,间接带动3000多个农户,共有1万多人通过茶产业增收。

茶农难题就是研究课题

茶叶审评与检验是贯穿“茶”始末的科学。茶叶生产季,张伟主动走进何家寨茶农汤金发家中,对刚刚炒制的茶叶,义务进行茶叶审评与检验,分析茶叶的优缺点,推测加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仅10分钟感官审评,就解决了茶叶走向市场的“最后一个难题。”

在寨灵茶农小闵家,张伟审评了纯手工茶。小闵感叹说:“手工茶用专业审评杯冲泡,色香味俱全,比玻璃杯冲泡更出色。”在马家畈村茶农老范家,审评了4个茶样,其中一款茶样稍有青气,张伟和老范一起分析了茶叶出现青气的原因。在大田村小席家,张伟送去了中国茶叶学会出版的《茶知识108问》,对小席家的新茶进行了审评,探讨了稳定茶叶香型的加工工艺。张伟还主动走进了白马山茶农金森林家、黑龙潭茶农张松家、谭家河茶农志高家、当谷山茶农刘赫家、久宁茶业海东家,及时把技术送到茶农家门口,把茶农的难题,当自己的课题。

茶叶检测是茶农的刚需。张伟针对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肖兴亮一直想知道茶叶中内含成分有什么。张伟对肖兴亮送来的茶样品,在信阳师范学院的“河南省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完成了茶样检测,并形成了检测报告,免费送到肖兴亮家中。看到科学检测的数据,肖兴亮开心地笑着说:“这下终于对自己生产的茶叶有信心了。”张伟充分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把困扰茶农的难题,在实验室解决,并形成严谨的技术报告,主动送到茶农家中,打通了检测技术从实验室到农户家中“最后一公里”。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茶文化与茶产业,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茶文化活动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要多做实事,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张伟瞄准大众需求,依托生命科学学院,整合地理科学学院优势资源,利用一年时间,制作了“信阳市环南湾湖百里茶文化走廊”地图,直观展现了百里茶廊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茶产业发展中,有很多困扰的问题。如信阳茶的起源、鸡公山古茶树到底是什么等问题。张伟和程琳博士、闫明慧博士团队合作,利用现代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信阳茶树的来源问题,讲好信阳茶文化故事。与杜宏涛博士团队合作,对信阳古茶树叶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高效、全面分析,为信阳古茶树的功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和深层次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数据来自生产一线,知识源于茶农实践。张伟深入信阳茶乡,掌握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信阳茶文化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及对策》和《信阳茶叶加工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及对策》的文章,与大众交流信阳毛尖文化和加工工艺,推动解决信阳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茶农服务,让科技之花绽放农家。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