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守尧)为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连日来,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对我市息县孙庙乡、项店镇和淮滨县台头乡、固城乡6个村20余块麦田进行病虫害调查。调查发现,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小麦蚜虫发生程度较轻,小麦条锈病中等程度发生。
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广泛,是大区域流行性病害。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茎、颖壳和芒。小麦条锈病菌造成叶片提前干枯,导致小麦灌浆不良、千粒重下降等。春季多雨多雾,田间湿度大、夜间结露会加速发病和扩展,一旦暴发将会造成巨大损失,一般发生区可造成产量损失10%至20%,严重流行区损失40%以上。
目前,我市小麦条锈病仍处于点片发展阶段。据预计,我市今年条锈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小麦条锈病通过发病早的单片病叶产生夏孢子,进行再侵染,不断增加病叶,发展为传病中心,造成全田发病。因此,在防治方面,应采取“发现一点、打药一片,见到一片、打药全田”的策略,控制病害发展蔓延。
我市农技专家建议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g至60g/亩、30%己唑醇悬浮剂10ml至12ml/亩、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ml至20ml/亩、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0ml至40ml/亩、125克/升氟环唑悬浮剂48ml至60ml/亩或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g至60克均匀喷雾,兼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重病田间隔7天至10天要进行二次喷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