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初春寻茶记


霍震雯

对于一款好茶的追寻,是对天地人和之境的参悟。生于太行山麓的我,喜欢寻茶。 初春的一天,微雨携凉,为了寻茶,我踏藓而行。今年,光山的春天仿佛来得格外早些,雨水丰沛,下个不停,仿佛与寻茶所需的晴日在怄气。寻一小径前行,一路上繁花似锦,惊喜不断,暖阳下茶芽自然散发的清香沁我心脾。路边草丛里白头翁裹着绒毛的花朵仰面张望,小模样格外呆萌可爱;匍匐而行的覆盆子低调地开着白色的花朵;只有路上的株株海棠垂丝不语,如名门闺秀般典雅秀丽,一眼看过,便难以忘却那一抹浅笑无语。 寻茶遇到了年近古稀的老制茶师杨师傅,他执着又倔强。虽相处多年,但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为何偏偏对传统制茶工艺那般执着。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制茶标准,从采摘到加工制作,就连其中的茶芽采摘标准都从未随波逐流。一芽一叶,一芽一叶初展,芽头略长于叶,他这样的采摘标准既保持了茶叶本身的鲜嫩,又赋予了茶叶甘醇的气韵。 不同品种的茶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毛尖的手工制作工序既繁且重,极需耐心,一个细节的忽略,便会让一天的劳作化为乌有。此外,毛尖的手工制作,如同我们做旅游一线工作一样,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茶娘十指翻飞采集而来的一个个小小芽头,乖巧安静地躺在竹匾中,自然散发着鲜灵浓郁的草木清香。杨师傅信步而来,将摊好的茶芽取走,他将以人力赋予茶之新生。杨师傅开始炒制,茶芽在铁锅与竹帚的摩擦间逐渐变化形态。一抛一撒间,茶芽从指缝间悠然甩出,看似轻巧灵动实则暗藏玄机。抖落之间,茶芽飞舞,茶香四溢。炒茶是对力与火的拿捏,少一分力则松散,多一分力则破皮,少一分火则青气尚足,多一分火则煳味初显。 炭火烘焙环节更是磨砺一个人的意志。炒制成形的茶芽一层层微薄地撒在竹制炕篮中,杨师傅同时操作几个炕篮。炕篮下面,小小的银丝炭低调着释放着热情,茶芽在炭火的陪伴下逐渐干燥成形。这看似简单的过程最是耗人心神。作为旁观者,我时常忍不住犯困,可年近古稀的杨师傅却总是神采奕奕,一遍又一遍反复着看似同样的动作。杨师傅伸手在炭火上方试一下温度,放好炕篮,根据茶芽的品种、采摘嫩度、干湿程度及时调整炕篮的温度,摊晾降温再烘焙,这一切全凭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即使和我聊着天,他也能通过闻茶香感觉到炭火上茶芽的变化。他随手抓一把新茶放入杯中,提壶高冲,杯中茶叶起起落落,像极了人生。聊着天熬着夜,到了天明。 手工制茶过程中一些看似轻描淡写、漫不经心的动作,透出的是积年累月、细致耐心的磨砺。观看了杨师傅的手工制茶工艺,我才顿悟,才真正明白了老手艺人坚守传统的意义。老制茶师杨师傅的执着与倔强,是性格,是初心,更是对信仰的坚守。恪守初心,方得茶之本真。茶如是,人亦如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