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孟 磊)记者昨日从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获悉,2020年以来,我市做好绿色发展“加减法”,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省遥遥领先。
去年以来,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对“散乱污”企业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已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1224家、搬迁整合49家、升级改造1258家;计划2022年前完成城市建成区内7家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改造任务,目前已按时序完成5家重污染企业关停退出;全市34个砖瓦轮窑生产线落后工艺装备已全部拆除;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组织编制了珍珠岩、商砼、砖瓦窑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指南;全市重点涉气污染源监控企业99家,监控排放口133个,实时监控企业排放情况;完成88家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VOCs排放量减排10%目标任务;完成354家工业炉窑深度治理任务。
我市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20558户;完成市城市建成区内所有燃煤热风炉、燃煤导热油炉的拆除或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淘汰34台工业炉窑,其余309台工业炉窑全部完成深度治理;新增绿色建筑126.35万平方米,已完成省住建厅“比例50%”的2020年度目标任务;积极推进风电开发,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发展。
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我市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进绿色运输发展,强化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查,已累计检测约31万辆,查处不合格1.3万辆;开展运输企业门禁管控工作,完成97家企业安装工作,66家已联网;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共获取并上传机动车尾气有效数据542万条,其中尾气超标数据10万条;划定高排放柴油车禁行区域,发布《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信阳市中心城区高排放柴油车禁行区域的通告》;划定市中心城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域,建设了统一的监管平台,全市共采集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2991台;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扎实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成品油质量抽检;加强移动源排放监管能力建设,建成22套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10套移动式遥感监测设备,已实现稳定联网运行,定期排放检验机构已实现省、市、县联网;重型柴油车远程监控系统、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系统已实现与省平台联网;累计建成充电站21座,充电桩873个,推广新能源客车1407辆、乘用车4399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