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通讯员 董欣 何波
科技是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回眸过去五年: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超过10家;
信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8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3%;
帮助科技型企业争取“科技贷”资金1.55亿元,获贷金额位居全省第六位;
2019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5.78亿元,较2016年翻了两番;
…………
“十三五”期间,信阳市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统筹创新主体、平台、人才、机构、载体、专项一起抓,一项项技术难题的突破,一件件技术成果的获得,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厚植生态产业发展根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跑出了信阳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健全服务机制 提升保障能力
服务大局谋创新,立足实际为发展。面对疫情大考,我市积极探索科技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没有科技服务上的需求?”2020年3月18日,市科技局局长黄刚带着“一企一策一专班”调研小组工作人员来到河南息半夏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负责人、车间技术主管逐一交谈。
了解到企业年前没有采收的息半夏种球出现大量腐烂现象,迷迭香种苗也出现了严重虫害的问题,市科技局立即组织协调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现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采集土样进行分析,现场讲解了下阶段管理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公司迷迭香种苗长势喜人!”该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表示。这是信阳市科技局“一企一策一专班”调研小组日常为企业服务的缩影。
自2016年建立“一企一策一专班”科技服务机制和对口联系县区制度,信阳市科技局分成5个科技服务团,对口联系帮扶13个县区,深入县区进行实地走访,解决相关企业在发展中最急最忧最盼最紧迫的问题。调研小组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实现创新主体量质齐升;以建立研发支出辅助账为重点,提高县区R&D投入强度和数值;以研发投入预算备案和后补助为重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技术需求征集对接为重点,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整体提升县域科创能力。
“一企一策一专班”调研小组同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建微信工作群、一对一专项辅导、电话邮件等方式,及时向企业大力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和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惠企政策,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所急所需所忧所盼,真正当好了企业政策的宣讲员、问题信息的反馈员、联防联控的辅助员、企业创新的服务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
◆优化营商环境 激活“双创”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唯有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才能不断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政策环境是创新培育的土壤。“十三五”期间,信阳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实施《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活力信阳建设的意见》《信阳市科技金融“科技贷”业务实施方案》《信阳市自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及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合作等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在鼓励创新活动方面,全市持续加大奖励激励力度,对全市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的省级创新平台载体、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发放各类奖补资金,极大激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五年来,市、县累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指导支持全市134家企业获研发费用财政补助4823万元。深化科技金融工作,累计发放专利质押、科技贷资金近1.55亿元,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各级金融机构视野,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随着科技创新政策的不断完善,一大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在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
◆突破关键技术 撬动“内生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如何撬动企业创新的动力引擎,是推动创新的关键所在。
2016年至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5245件和9404件,有效发明专利573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89件,分别是“十二五”末的3.6倍、3.26倍、3.11倍和3.07倍。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轻质保温建筑陶瓷饰面材料及其生产技术研究”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我市通过省、市联动,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以来全市共争取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57项,项目资金达1.7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我市3个项目获“科技助力经济2020”国家级重点专项立项和经费支持;3个项目被列入“2020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库。通过省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带动信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6.65亿元;通过实施计划项目,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全市共获省科技进步奖20项。
其中,潢川县鹏升肝素钠拥有自主研发和创新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生产能力在全国行业排名第三位;固始县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提升,2019年全县共申请专利564件,授权专利358件;天扬光电公司年产1500万片液晶模组,形成“显示面板+传感器、电池、分立器件、电子材料”“1+4”电子信息配套格局,产生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明阳风电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基于现有的电力设备配套企业,完善风电光储能发电系统所需的配套产业,推动电力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了智能化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发展……
新技术、新成果和创新发展项目的实施,培育形成了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形成了航天精工制造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了羚锐制药、天扬光电、上天梯矿业、中部半导体等一批我市创新骨干龙头企业的发展。
这是“十三五”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产业集群专项、“四个一批”创新专项等,在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
◆搭建研发平台 培育产业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
“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8家,较2015年末增长了近5倍,全省排名由倒数第二增长到全省第十一名,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2家。
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工程,重点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目前,河南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省新型研发机构均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已达66家。新培育建设市级各类平台载体200余家。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比2015年增长了约6倍。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信阳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尤其是在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转移体系 促进“转化”能力
创新引领未来、合作成就梦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信阳市积极搭建各种科技交流平台,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2020年整合资源成立信阳市科技大市场,探索打造“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提升”的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先后加强与浙江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提升科技合作水平。
组织中科院专家与企业开展技术对接,举办“中科院成果发布暨专家信阳行”、“信阳市中科院成果线上发布及对接会”等各类活动;征集全市243项技术需求进入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技术需求库。“十三五”期间,信阳市受理技术合同登记230项,合同金额40268.77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6481.59万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
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信阳市创新创业大赛,优中选优的参赛项目被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共有12家企业晋级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4家企业入选全国行业总决赛。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团队在资金、政策、培训等方面均得到科技等多部门的支持。
◆强化人才服务 提供科技支撑力
2020年12月8日,对河南三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上海交通大学与三元光电公司产学研示范基地暨姚志清中原学者工作站揭牌仪式如期举行。
姚致清学者表示,双方将开展高温远红外辐热盘研发与应用和企业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产品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升级、产品竞争力更具优势。
企业直接引进中原学者团队为技术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企业与专家双赢。
“十三五”以来,我市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开展“院士信阳行”活动,建成院士工作站11个、引进院士13名,站内工作人员113名,开展科技合作项目300余项,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引进各类专业技能人才2000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357人,10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新批建3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柔性引进人才21人。同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信阳市285名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和各县选派的700余名基层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村,始终秉持初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大别山革命老区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即“1333”工作法,有力推动了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成功承办了全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深耕细作,硕果盈丰!一串串数字,一项项荣誉,浸润着信阳市科技战线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十四五”信阳市科技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人才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资源布局,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信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