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雪峰)3月的信阳,天蓝水清,山花烂漫,游人如织。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景游玩。
伴随着“十三五”的完美收官,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生态强市战略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其中PM2.5、PM10年均浓度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31%、4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分别下降68%、50%、27%,优良天数增加81天;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100%,比全国均值高16.6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62处黑臭水体全部销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超额完成;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构建,建立健全了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体系,探索创新了四大专班负责制及三级包保责任制,制定了月度生态补偿、道路积尘负荷监测考核、环保110精细化管控考核等制度规定,出台了《信阳市鲇鱼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信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
据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20年,全市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不断加大,攻坚体制不断健全,攻坚氛围不断浓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面领先。我市空气质量8项指标首次全部位居全省首位,综合指数改善率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PM2.5累计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46微克/立方米)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改善率居全省第2位;PM10累计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75微克/立方米)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1%,改善率居全省第4位;优良天数为299天,超出年度目标(298天)1天,同比增加55天,改善率居全省第9位;综合指数为3.868,同比改善14.7%,改善率居全省第2位。各县空气质量也全面改善,在全省115个县(市)PM2.5浓度排名中,我市八县全部位居前25名,其中,新县蝉联全省首位,4个县位居前十名;新县、商城、淮滨、潢川4个县实现二级达标。水环境质量突破性改善。12个地表水目标责任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比全国均值高16.6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6.67个百分点;综合达标率为85.42%,同比提升10.42个百分点,其中5个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Ⅱ类;过去频繁超标的灌河马罡断面,水质连续19个月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2019年两次出现劣五类超标的鲇鱼山水库大坝北断面,水质连续14个月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有力扭转了被动局面。市中心城区62处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连续三个季度监测达标率均为100%,实现了“长制久清”。11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总体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立,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乡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9.12%,超额完成省定目标3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8.14%,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目标,农膜基本实现全面回收利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