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凯
春节过后,我市返程人员增多,人流量增大,为有效遏制疫情传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市中心医院积极筹划,主动作为,努力做好返程人员核酸检测及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为群众生命健康筑牢安全防线。
昨日,在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前,记者看到,医院设置了咽拭子采集处,前来检测的人员按照相关要求,有序间隔一米排队进行核酸检测。为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医院还专门设置了两个核酸检测地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员的大量聚集,着力保障检测和防控工作落实见效。
“别紧张,把头抬一下,嘴巴张一下,很快的。”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护士张晶晶像哄小孩儿一样温柔。隔着眼罩,她要稍微弯腰才能瞄准取样位置,采样、收集、密封、消毒等一系列的工作,一气呵成,动作精准而又娴熟。
整个采集过程大概也就10秒,可每一次标本采集,张晶晶都要面临一次极大的感染风险。当记者询问她是否害怕时,她淡定地说:“工作总要有人做,而且我们有防护装备,上岗前已经接受过严格的培训、演练和考核,我不怕。”
咽拭子采集员需要直接面对采样对象的气道,将棉签近距离伸进采样对象咽喉,擦拭咽后壁或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操作过程中,采样对象会对采集员哈气,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棉签擦拭咽喉产生的不适还会引起采样对象干呕、咳嗽、飞沫四溅,可能产生带病毒的高速气流飞沫。这对于近距离采集的医护人员是种更大的威胁。
张晶晶她们一个组有5名采集员,从早7时进入采集处,下午5时30分才走出采集处。她们除了要穿上靴套、隔离服、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双层口罩外,还要戴上4层防护手套和全护屏的面罩。“因为穿得厚,感觉憋得慌,手掌被手套勒得轻轻一握就很疼,额头和鼻子上也会破皮,汗水一浸也很疼。”她说。
每一次采集看似简单,但张晶晶不敢有丝毫疏忽。“咽拭子采集的样本质量与核酸检测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给防控留下隐患。”在采集工作结束后,张晶晶总是收到很多热心人的鼓励,她说,“那一刻,我感觉好暖,工作再累也值得。在防疫一线,我并不孤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