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圆满完成28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16个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任务,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
“越是艰险越向前,污染防治是块硬骨头。作为全市生态环保的一支铁军,越难啃的骨头,我们越是要啃。面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胡培刚这样说道。
坚守红线 提升服务
生态红线,不可逾越。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市生态环境局加快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按照应划尽划的原则,把需要保护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生态红线划定面积为2872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面积15.18%。
在守住生态红线的同时,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全力整治自然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生态安全隐患。经过多年的长效保护,朱鹮、白冠长尾雉等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从偶见变为常见,“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也在我市出现。
“从生态发展层面上,我们要守好老区的‘绿水青山’,而从经济层面上,作为行政职能部门,我们还要提升服务,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坚持每月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全心全意为企业纾难解困,深入各辖区上门服务、现场办公,采取一厂一策、一工序一策的办法,面对面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到持续深化“放管服”,不断下放审批权,进一步降低企业环评手续的办理门槛,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缩短办事时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对涉疫情防控的医疗卫生材料、物资生产、研究实验等临时性建设使用、改扩建或转产的项目豁免环评手续,再到全面推行线上审批,推行“不见面”环保审批,采用视频直播、视频录像、现场照片等方式现场勘察,采取专家函审、网络视频会审等不见面方式开展技术评估,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方便……市生态环境局这种“店小二”式的全程服务不仅推动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更为企业落地信阳带来了阵阵清风,为全市营商环境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在记者与市生态环境系统部分干部职工接触中,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半途而废,生态保护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在巩固阶段成绩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还要大力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治理,全面加强移动源管理,认真组织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积极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整治,强化秋冬季与周边城市开展联防联控,持续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松懈、行动迟缓。”胡培刚语重心长地说道。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还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实践途径,精心指导各县区以生态示范创建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新县先后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全省仅有的2个“双创”成功的县区之一。光山县2020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我市共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县,2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95个省级生态乡镇,246个省级生态村,生态创建成效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战略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以更高的标准和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谱写信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对做好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胡培刚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一班人信心十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