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贫困残疾人幸福满满


——全市残联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马保群 通讯员 汪学平

康复服务率高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上升了;保障制度完善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就业渠道拓宽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有了新奔头;文体宣传丰富了,贫困残疾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残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特殊群体,狠抓责任落实,紧盯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扶贫、康复等惠残民生项目,全市残疾人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持证贫困残疾人75199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加强领导 铸强脱贫之盾

解决贫困残疾人的脱贫问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市残疾人工作的中心任务所在。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将其纳入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出台了《扶贫助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扶贫助残工作计划》《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意见》《信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统筹推进全市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

有重视、有支持,更要有作为。市残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工作任务,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逐级签订责任书,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脱贫中的重点、难点工作,为残疾人脱贫提供坚强后盾。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成色,2020年,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回头看”,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开展重新核查和动态监测,逐户排查,掌握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脱贫成效,确保脱贫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靶向精准 夯实制度之基

扶贫无盲区,对症需精准。市残联结合实际,将残疾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坚持统筹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激发制度活力,增强制度动力,形成制度合力,推动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完善体制机制。市残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信阳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了《信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转发了《河南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管理办法》,对残疾人康复工作和辅助器具推广服务等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发挥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强化与民政、人社、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动,在基本教育、医疗、住房、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帮扶、保障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搭建精神平台,让残疾人活出别样精彩。

创新服务模式。市残联着眼残疾人需求,以优化服务为切入点,以残疾人满意为落脚点,持续精简办证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对瘫痪卧床、严重精神智力障碍、无出行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实行上门服务,“零跑腿”办理残疾人证,截至目前,已办理残疾人证24万多件;出台《关于加强信阳市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依托全市敬老院、托养、日间照料机构和民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充分满足有托养照护需求的残疾人;实施“阳光家园”项目,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6065人次照护托养服务。

民生保障 解决生活之困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很多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啃下这块硬骨头”是我市各级残联的决心和斗志。近年来,市残联着眼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兜”住残疾人群体,“保”住残疾人基本生活,让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使民生的含金量真正转变成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牢保障网。市残联认真贯彻《关于在河南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把贫困重度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作为单人户全部纳入低保,并提高了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低保提高到4560元,特困供养提高到5928元;为贫困1级至3级残疾人代缴城乡居民最低基本养老保险,累计代缴近3500万元。大力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年-2020年),落实了“一人一案”,解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提高各类残疾人教育质量和推广融合教育;实施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结合农村实用就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扫盲工作,“十三五”期间完成482名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出台了《信阳市建立贫困人口五道医疗保障线工作方案》,针对包括建档立卡残疾人在内的贫困人口的特殊医疗保障政策;大病保险落实“一降一提高”政策,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包括贫困残疾人在内的困难群众分段报销比例,有效解决贫困残疾人困难。

织牢服务网。我市出台了《信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全市0至6岁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由财政负责兜底,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54家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完成0至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累计5397人次。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户一策,一户一设计,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家庭配套设施及出行条件,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已改造403户。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为建档立卡残疾人精准适配辅助器具,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11.7万人次,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轮椅等各类辅具3.2万余件,实现全市残疾人下肢假肢适配全覆盖,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95%以上,实现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

兜底保障、精准康复、无障碍改造、扶残助学……全市各级残联脱贫攻坚工作脚步不停,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绽开幸福笑颜,生活无忧。

就业培训 拓宽增收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市残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残疾人需求为牵引,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以培训带动就业,拓宽增收之路,让每个贫困残疾人在创业就业的道路上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开拓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法。市残联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就业率,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展依托公司、培训就业“一体化”,促进残疾人就业;探索“公司+农户”模式,创建残疾人电商创业工作室,引领带动残疾人搭上电商快车,实现自主创业;市本级5年累计成功举办了22期电商、残疾妇女手工编织、盲人保健按摩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830名贫困残疾人,为县区残联开展残疾人实名制职业技能培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35个,依托三级扶贫示范基地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5200人次,4070人次残疾人家庭实现增收,共确定7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35名……一系列措施、一连串数字,记录了市残联脱贫攻坚的铿锵步履,倾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更为贫困残疾人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砥砺奋进新征程,扬帆起航再出发。市残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持续以解决残疾人“生存、发展、维权”为工作抓手,全面深化新时代“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让残疾人幸福满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