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马迎春 通讯员 聂建武
1月17日,周日,冬日的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阳光灿烂,游人如织。中午时分,村里名叫“春临农家”的农家乐小院里热闹非凡。
“俺家原来是村里最穷的,没想到现在成了富裕户。去年一年我家就挣了二三十万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俺这以后,这里的人气更旺了,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我们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店主许秀清告诉记者。
“春临农家”是田铺大塆第一家农家乐,起初,店里只有许秀清和老伴忙活,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人手不够。他们就让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回来帮忙。现在,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很幸福。
走出小院,沿着村落的青石小径往前走,路两旁的豫南民居古朴典雅,土坯墙、木格窗、竹篱笆等别有一番风味,各色小店散发浓浓的文艺气息,店主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明确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他们在民宿、农家乐、手工艺制作等方面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田铺大塆的脱贫致富之路只是老区新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县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克难攻坚,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在信阳市率先脱贫。
2020年,该县又克服疫情影响,高质量通过了脱贫攻坚国家普查。截至2020年12月22日,全县累计减贫12103户41684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全域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
冬日,漫步茅屋冲家庭农场,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奇松怪石相映成趣,田间道路阡陌纵横,好一派田园景观。
2014年年初,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岑新顺看到家乡的旅游规划,毅然回乡发展。他流转章墩、阳土墩、杜洼3个集中连片贫困村5000多亩土地,成立茅屋冲家庭农场,带动了周围百余户贫困群众当上了“职业农民”,脱贫奔小康。
在新县,像茅屋冲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100多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让诗意田园催生“美丽经济”,从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在周河乡西河村,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河边古树散发着时代气息,百年老屋由民居变成了民宿、特产店……昔日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村”,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参观,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西河村的嬗变只是新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如今,全域旅游已经成为老区新县的一张靓丽新名片,2019年新县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品牌叫响全国。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旅游作为主抓手,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聚合红绿古资源、打通县乡村三级、融合一、二、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新县政协副主席、县文化广电与旅游体育局局长吴克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新县已建成3A级以上景区18家、乡村旅游点27处,全县旅游从业人员5万余人,84.34%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受益,可以说,旅游已成为新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新县县长夏明夫介绍,在乡村旅游方面,该县先后邀请全国500余名专家学者做规划设计,原则是要保护好乡村原生态,保护好传统文化,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突出“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题”,着力打造“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品牌。
“以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我们探索了两种模式:对于有旅游资源的村子,我们就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旅游拉长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增收脱贫;对于没有旅游资源的村,我们通过‘旅游+’,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吴克君说。
“今年以来,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重大要求的过程中,我们继续把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引领产业,创新实施大别山‘百村传承、百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选取红绿资源较好的50个村重点集中打造,着力通过发展壮大研学产业,带动全域旅游蝶变升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首批25个村已全面建设完成。”夏明夫自信满满地说,“我们相信,未来5年,新县全域旅游发展定会更加繁荣,会在富民和强县中发挥更大作用。”
聚焦民生 解决群众难题
家住新县箭厂河乡仁畈村兰岗村民组的殷爱荣,每月都能见到她家的签约医生,提及此事,她感激地说:“他每次来都帮我免费测血糖、量血压,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真的很感谢!”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村医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服务协议,除了常规的上门进行健康服务指导外,遇到突发疾病,村医还会帮忙联系医院及时救治。当地将因病致贫返贫人员纳入医疗服务重点管理对象,开展免费随访、指导康复等专项帮扶,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精准扶贫之初,新县因病致贫户在精准识别贫困户中占比为47%,近5成。因此,对新县来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最大的难题。”夏明夫说,近年来,新县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为扶贫的主攻方向,探索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扶贫新路子。
健康扶贫只是新县聚焦民生,着力解决贫困群众难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县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强化精准帮扶措施,统筹落实产业就业、综合医疗、兜底保障、社会救助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漏、一人不落,持续提高脱贫质量。
2019年6月1日,信阳市首家“三留守”服务中心在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正式启用,聚焦留守老人照料难、留守儿童照顾难、留守妇女就业难问题探索解决之路。
不仅如此,戴畈村还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协会,依托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投入少、简单易复制、老人满意度高的居家养老“戴畈模式”。目前,该县“三留守”服务中心及“戴畈模式”正在全县陆续铺开……
“‘戴畈模式’在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带来明显的效果,群众是认可的。”市民政局派驻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第一书记陈孟辉说。
除此之外,新县还在教育、住房保障、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扶贫工作中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老百姓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实施教育扶贫。对特困寄宿学生免除食宿费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全市率先实现营养餐食堂集中供餐,2020年拨付营养餐补助资金267.99万元。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普高(中职)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项目,对所有中职教育学生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免除学杂费,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58亿余元;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办理助学贷款2857.05万元,惠及3658人。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资金9万元,惠及2020年应届贫困大学新生134人。定期对未入学的适龄儿童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原因,分类施策。
实施住房保障。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和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村组,严守精准识别界线、住房面积标线、搬迁不举债底线、规范建设红线,投入资金3.95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十三五”搬迁任务,建成集中安置点39个、1865户749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入新居。同时,同步推进拆旧复垦、同步落实基础配套、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同步跟进社会治理,推进技能培训、增收产业、扶贫车间、集体经济“四到位”,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就业创业全联结,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针对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住房困难群众,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实施危房改造,累计改造危房28247户,补助资金2.55亿元。同步推进旧房拆除,开展危房改造“回头看”,确保贫困群众不住危房。
保障饮水安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开展全县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全面排查工作,全面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统筹实施非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同时,制定完善《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设置专职公益性岗位水管员197名,实行一人一岗、专人专岗,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和后期运行管护。制作饮水工程“110”服务卡、宣传册、宣传画,加强饮水工程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满意度。目前,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以上,供水保障率100%,饮用水水质检测合格率100%,贫困村、贫困群众的饮水条件全部满足“饮水四项指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时强调,要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年来,新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加充实。”夏明夫说。
产业扶贫 增强内生动力
如今,新县浒湾乡曹湾村脱贫户邬泽梅家里的7分地都种了中药材颠茄草,比原先种水稻一年能多赚近2000元。同村的曹登娥种了3年颠茄草,一边忙农活一边接送孙子上学,很是满足。村里的电工刘光河更是承包了10多亩地种植颠茄草,他和老伴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请人来帮忙。
老区脱贫致富,关键依靠产业。之前,曹湾村种植户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等传统作物,在当地扶贫龙头企业——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推广示范下,带动了村民由“粮农”到“药农”的转变,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目前,该公司引导全县和周边地区种植中药材近2万亩,带动上万名群众增收,形成了基地培育种苗、示范种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订单收购的产业扶贫模式。“作为老区新县土生土长的企业,产业扶贫的使命深入到羚锐的血液里,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扶贫企业起家,更要反哺于扶贫。”该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吴希振说。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业带动作用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是新县通过产业扶贫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的生动体现。
多年来,新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手段,立足县情,多策并举,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多方协调带动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实施到户增收全覆盖,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85%的贫困群众稳定获得租金、薪金及股金分红收入。
持续推进“多彩田园·创业工程”和扶贫车间建设。建成“多彩田园、创业工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27个,实现贫困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和旅游商品加工以及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推动群众增收。2020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4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5亿元,84.34%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受益,人均增收2000多元。建成105个村级光伏电站,带动1222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积极化解新冠疫情的影响,制定出台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措施。及时妥善解决带贫企业开工复工、产品销售、资金周转等难题。扎实开展就业产业扶贫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做好就业产业培训、技术指导、政策落实等具体工作,推进产业发展。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贫困户和带贫企业、合作社,给予财政贴息、延期贷款等支持,落实产业项目资金7765万元,帮助289家带贫主体全部复工复产。
认真落实支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自主发展微型产业,累计向5310户贫困群众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329.36万元,其中,2020年发放奖补资金583.3万元,惠及2337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历史新起点,在即将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之际,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书写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答卷,奋力谱写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自信满满地说。